2011年06月10日 00:3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当前,中国经济同时存在着反映热和冷这两种相互矛盾的经济指标。一方面,二季度以来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落,显示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缓;另一方面,用电高峰未到国内电力供应就偏紧,且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又似乎说明经济增长动力十足。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近两年我国国进民退的现象愈发明显,非市场化行为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部分经济指标失真,掩盖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事实。
为什么即使工业增加值放缓也有人判断中国经济仍可能在下半年走向过热,当前电力供应偏紧是一个支撑理由。但是电力供应偏紧是否就能反映经济活力旺盛,这需要作具体分析。如果是因为需求旺盛导致,这一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是由供给不足导致的,那么未来的经济走势不但不会过热反而可能偏冷。
市场普遍认为,导致电力供应偏紧的原因主要是煤价高企导致电厂不愿供电。归根结底,则在于电价管制这一非市场化因素,即政府制定的上网电价过低,导致发电企业难以消化电煤涨价,“发一度电亏一度电”。
而且电力供应偏紧也不是和需求端完全无关。由于去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国家面临节能降耗压力,部分高耗能企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被当地政府要求关停或者限产。今年以来随着节能降耗压力减轻,这些企业不但恢复了生产,甚至新上了项目,加大了产量,导致上半年用电需求量上升。众所周知,高耗能企业的大量存在与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实在难言无关。
至于物价涨幅居高不下,也可以用某些非市场化因素加以解释。由于部分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垄断资源或者产品供给获得利润,那么为了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该企业就可能会减少产量,进而导致价格上升,从而诱发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另外,二季度是蔬菜的收获季节,我国出现了部分地区菜卖不出去的现象,然而消费者餐桌上的菜价依然较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流通环节成本过高,而这又与一些地方政府采取非市场化行为对流通产品层层收费息息相关。
如果事实与笔者估计的一致,那么说明当前真实的经济增长态势不是走向过热,反映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指标更值得信赖。有人曾以如下数字进行反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869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37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7.4%。这难道不能说明当前企业层面整体情况良好?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数据。所谓规模以上,原先指的是企业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今年提高到2000万元以上。换言之,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并不在这一统计口径之内。据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调研,目前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形势可能比2008年还要困难。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