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浙江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11年06月10日 09: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4月18日,浙江省“金锤奖”的形象标志揭晓。这一奖项是浙江省专门用于表彰优秀职工的奖项,也是浙江省通过社会公众评选的三大奖项之一。浙江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金长征说,以职工为本是浙江一以贯之的坚持,没有广大职工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

  多年来,浙江省一直致力于通过加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在浙江打工,生活有奔头。”嘉利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的四川籍职工庞成相说。在这里,他能享受到“四险一金”福利的全覆盖,很有安全感,工作也带劲。

  对在义乌的江西籍务工者熊来琴来说,在浙江打工,有难事找工会。今年春节后,正是在义乌市总工会的调节下,熊来琴等30余人拿到了被拖欠的17万元工资。

  传化集团的工人刘成良则把企业当做了自己的家,“真是来对了地方!”在国际金融危机时,传化集团不仅承诺不裁员、不减薪,还给员工增加了工资。

  “这些都是浙江着力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构筑党委领导、政府履职、工会推动、企业参与‘四位一体’工作格局的具体体现。”金长征说,2006年以来,浙江省先后制定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见》、《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点放在倡导互利共赢的和谐发展理念上,省委书记赵洪祝多次强调,“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

  各级政府加大对涉及劳动关系关键问题的解决力度,率先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农民工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实施了工资支付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农民工记工考勤卡“两金一卡”制度。

  同时,各级工会大力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大力协调劳动关系矛盾。广大企业也积极参与,夯实和谐基础,坚持依法经营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自觉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律法规,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民主管理权益和精神文化权益。

  (一)

  在浙江,员工被许多民营企业家视为宝贵的财富。让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引以为傲的,是“近5年进入传化的1500多名员工,包括700多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向外流动的不到8%”,“连续5年节后职工到岗率达100%”。

  传化集团吸引员工的首要条件就是合理的薪酬。早在1997年,传化集团就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保障职工参与工资分配的权利,不仅保证了职工收入连续增长,而且职工收入增长快于企业利润增长。

  “民营企业实行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是浙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特色。”金长征说。经过几年的发展,浙江已初步形成了企业协商重点是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行业协商重点是制定统一的工时和工价标准、区域协商重点是建立职工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的工资协商模式。目前,不仅规模民营企业普遍建立了工资协商共决制度,而且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开展了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全省已签订工资协议7.88万份,覆盖企业15.46万家,惠及职工852.76万人。

  “有了工资协商机制,工资不再由企业家一个人说了算。”来自湖北的打工者陈绪凤说,来浙江温岭新河镇打工的10年间,陈绪凤的工资每年都在上涨,从2003年的800多元增加到如今的2500多元。

  除了工资,浙江的劳动者们可以做主的地方还有很多。

  “周末班车为什么周六有,周日没有?”在传化集团,从薪酬分配、控制加班到孩子入托、班车线路、澡堂管理,员工都有发言权。徐冠巨说:“如果作为一个企业,连员工的权益都不能保障,那么这个企业将难以维持。”

  在浙江广博集团,员工可以对企业发展畅所欲言。2010年,广博员工为企业发展提交了5000余条合理化建议,内容涵盖节能降耗、提高质量、缩短流程、改善工艺、挖潜增效、拓展市场等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其中员工提出的胶水和工艺改进建议,一年就可为企业节约上百万元资金。

  当有了劳动纠纷,各级工会更是成为员工当家做主的“娘家人”。义乌市总工会在浙江率先设立职工法律维权中心,开展社会化维权,为职工解决急事、难事。截至2010年底,中心共受理投诉案件4708起,调解成功率93.6%;免费为职工出庭仲裁代理225起,出庭诉讼代理317起;为当事人追讨工资及挽回经济损失2339万元。

  (二)

  三年前,秦愉到传化集团求职,拿到了公司招聘人员的“礼物”——一本企业宣传手册,两期企业自办刊物,一包企业生产的洗衣粉、洗洁精和香皂。当即,秦愉就萌发了在传化工作发展的念头。

  事实证明秦愉的选择没有错,3年间,他从培训管理员成为传化集团组织与人才发展部的培训经理,“我现在是同学中发展得最好的,是传化给了我这样的舞台。”秦愉说。

  有调查表明,能否提供个人发展机遇是员工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准。传化集团就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一条“双通道”。以职业种类为横坐标,分为技术、营销、管理、服务、工程五大类,按照各自的兴趣和潜力,可以任意挑选一项去实践;纵坐标呈阶梯式,每一类别分别有6级晋升台阶,经过努力,生产工人可以从初级工晋升到高级技师;技术人员可从工程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资深工程师,待遇随之提高。此外,集团还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员工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员工个人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仅是劳动者在职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钱,也是劳动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砝码。”浙江省总工会法工部部长方火春说,随着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劳动者也越来越重视自身技能的提高。据调查,浙江省近年来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实现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从城乡统筹就业到城乡劳动力登记、培训、服务、指导、管理实行一体化。

  各级工会积极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工会的组织优势和阵地优势,协助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通过建立企校联动、社会办学、工会免费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和职工提供培训机会,建立和完善技能培训机制,形成职业技能带头人、名师带高徒、职业技能大赛等工作机制。

  (三)

  在浙江的外来务工者心中,开心工作或许比工资和福利更重要。

  在宁波美培林轴承有限公司工作的李慰林认为,在浙江打工有一种归属感。6年前,李慰林还是一名每月只挣600元的清洗工,如今他能用信息化技术管理原料库存和产品生产,每月拿3000多元工资,并且当选了“优秀新慈溪人”。他说,“在慈溪,有一种家的感觉。”

  为了让广大的外来务工者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有“家”的感觉,浙江省各地进行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践。

  杭州市成立了职工维权帮扶中心,按照大病重症、生活困难、子女入学、工伤事故、下岗失业和突发困难等不同内容制订了职工特殊困难应急救助办法,使对有特殊困难职工的帮扶更直接、更务实、更到位;出资2000万元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专项资金,对遭遇急难险情、重大疾病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实施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特殊困难救助。

  慈溪市让每一位外来务工者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尊重。用居住证取代暂住证,农民工可以享受几乎和本地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跨越户籍限制,农民工贷款可以享受同城待遇。

  吉利集团积极开展星级职工文化俱乐部创建工作,投资20万元兴建电子图书室,配备电脑近40台,供职工上网浏览资讯;投资近10万元兴建职工阅览室,购置图书5000余册,报纸杂志50余种;公司还兴建网球场、职工乒乓球室、篮球场、音乐广场、职工影院等休闲场所,丰富广大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金长征说,正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工会的有力推动和企业的自觉配合,才带来了职工、企业双赢的局面,劳动关系也更加和谐。“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将结合规划,进一步加强机制制度建设,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