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0日 10:53 来源:一财网
6月10日,华鑫证券和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合资成立的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大摩华鑫证券)正式开业运营。该公司上月完成工商营业执照办理。
大摩华鑫注册资本为10.2亿元人民币。华鑫证券在合资公司中持有三分之二的股权,而摩根士丹利持有三分之一的股权。合资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包括中国市场的股票(包括人民币普通股及外资股)的承销及保荐,和债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承销、保荐及自营交易。
华鑫证券董事长王文学获委任为大摩华鑫证券董事长,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杨凯被任命为合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新合资公司的董事会有9名董事,由双方提名选出。
历史沿革
2010年12月底,大摩华鑫证券的设立获得证监会批准。实际上,大摩欲牵手华鑫证券早有时日。早在2007年底,双方就签下合作备忘录,但由于证监会规定外资公司在华只能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大摩只有先处置好在中金的财务投资才能申请与华鑫证券合资,而中金的股权处置又一波三折,致使双方联姻一直未果。
去年11月大摩将中金的股权以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德州太平洋资本、KKR集团、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虽然大摩和中金的故事备受争议,但不得不承认,15年的时间足以称得上长期合作。 中金从无到有,直至坐上中国本土投行的第一把交椅;而大摩不仅收获了20倍的投资回报,并在华尔街投行模式遭受非议的今天,仍享有相对优良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这其实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结果。
大摩总裁兼CEO高闻(James Gorman)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和中金的关系:“在任何长期的伙伴关系中,双方一定有过特别好或不太好的时候,但整体来说,这段经验是积极、正面的。没有中金,我们今天在中国不会有这个成绩。”
与华鑫证券联合是大摩在中国18年不懈努力的延续。这家将近80岁的老牌投行在中国市场显示着他的耐心。牵手华鑫证券,意味着由此补齐大摩在中国仅缺的一张牌照,从而实现了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多元化战略目标。而对于华鑫,合作的成果同样明显。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华鑫证券在2008年的行业排名在50名之外,2008年大摩帮助华鑫证券建立业务团队,2009年跃居该项业务排名前30名;2010年再上台阶,承销金额突破80亿元;2011年第一季度完成第一个IPO保荐项目。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华鑫证券总资产为77.58亿元,净资产为20.29亿元。2010年度,华鑫证券营业收入5.18亿元,净利润为1.09亿元。
目前业已存在的合资证券公司存在两种成立模式。较早的一批合资公司诞生时恰逢国内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瑞银和高盛公司分别收购了国内的问题券商,继而在这些公司剥离债务后的证券资产和牌照基础上成立合资子公司。这种模式涉及原有“壳公司”的财务问题,存在一定风险。综合治理完毕后成立的合资公司则是由合资双方股东成立一家全新的公司,大摩华鑫正属于这种情况。
二次联手
大摩与华鑫证券牵手,已有成功先例。双方此前联手设立了家合资基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大摩华鑫基金”)。经过双方努力,大摩华鑫凭借在2010年震荡市中展现出的优秀成长性和出色业绩表现,斩获多项基金行业大奖。
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大摩华鑫共管理7只基金。其中大摩领先优势和大摩资源分别以22%和18%的年回报率名列去年股票型基金的第9位和混合型基金的第9位。2010年大摩华鑫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翻了三翻,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增长率达到281.59%,行业资产管理规模涨幅第一,成为行业内成长最为迅猛的基金公司之一。由于其规模扩大之快以及表现之佳,大摩华鑫斩获了著名的 “金牛奖”等多项大奖。
大摩华鑫基金董事长王学文曾表示,“摩根士丹利与华鑫双方合作非常和谐。充分利用摩根士丹利的合规、风险控制经验。在公司治理和人才选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摩的优势。在公司的运行过程中,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标准来,采取本土化的决策机制。”
有着大摩华鑫基金的合作基础,证券合资公司的设立也就水到渠成。
国际板蓝图
在上个月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的一句“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让业界再次对国际板充满了期待。对于合资券商来说,除了希望在中国本土公司上市业务上分得一杯羹,更多的或许是期待国际板开闸后带来的业务机会。
“不想做国际板IPO的券商不是好券商。”有券商投行部相关人士这样幽默地指出,但是,想做国际板的IPO竞争却是异常激烈。“国际板业务将使证券公司面临挑战,券商多数在国内打转,仅有少数几家参与过全球业务。遇到那些注册在境外,业务也在境外的公司来国际板上市,很多券商的投行部甚至没有做境外尽职调查的能力。”
“鉴于此,合资券商具备国际板上市保荐人的实力,就有望成为国际板投行业务竞争中的一匹黑马。”上述投行人士称,和中资券商相比,合资券商良好的境内外股东背景,对中外资本市场的充分理解和先进的组织构架、人才上的优势以及拥有全球客户资源的外资股东,是它们在国际板项目上的优势。
不过,现在就判断谁能在国际板业务上走在前面还为时过早。本土券商对监管和市场环境更加适应,对于本土的投资者也更为熟悉,并通过常年的发行服务建立了良好的买方客户群体。针对国际板业务,本土券商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做一些准备。目前各家公司已将国际板作为未来业务重中之重,均配有专门部门研究国际板事宜。
一种可以预期的前景是,合资证券公司与本土券商在国际板业务上将既有竞争也有合作,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帮助拟上市的国际企业与本土投资者找到最佳的契合点。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