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居家养老产业化起步 美国品牌瞄准中国

2011年06月10日 12:10 来源:财新网

  商业资本引路居家养老,以照护老年人和残疾人为主要目标,提供陪伴和家务、个人护理、健康引导和专业护士服务

  【财新网】(记者 蓝方)相较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是中国老人最易接受也是最传统的养老模式。但在中国,居家养老始终未能形成商业化的格局。

  这种市场的空白或将成为新的商业机会。2011年6月9日,美国最大的居家养老护理公司之一,仁爱华(Right at Home)正式进入中国,首家营业所在北京挂牌营业。

  美国仁爱华公司于1995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成立,采取特许经营的模式,建立了广阔的服务网络,旨在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专业的上门照护服务。

  事实上,高龄老人不仅需要问安式(经常性的探望)的照料,还需要生活照料、康复保健方面的服务。而在当前城市化的大潮下,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大大冲击了家庭旧有的代际抚育功能。据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2008年在山西、陕西、甘肃农村的调查,超过一半的7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自己照顾自己,或由配偶照顾。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87%。另据老龄委调研数据,全国约有3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服务。在政府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定位中,居家养老乃是主体。

  在大多数人眼中,中国的居家养老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然而多年来却始终没有成熟的服务机构或品牌兴起。

  例如在试行“无围墙养老院”模式的北京汽南社区,社区中的月坛街道敬老院向居家养老的老人们提供专业的上门服务。其中,居家服务每小时收费8元,而日间照料则需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定级后再额外收费。“上门服务的需求不集中,覆盖面有限,现在护理人工费又高昂,能买得起上门服务的老人寥寥无几。”曾担任汽南社区居委会主任的王士良老人告诉记者,很多有需求的家庭还是选择雇佣保姆。但保姆毕竟不专业,而且“价格也不低、要求多,服务质量却不高”。

  在不少学者看来,中国“未富先老”的普遍状态,意味着养老服务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也直接导致养老服务市场发展迟滞。

  在仁爱华的创始人艾伦·黑格眼中,中国发展居家养老所面临的挑战,是没有成熟的服务体系,无法保证服务质量。而美国的成功经验是基于高效率的服务流程和严格的管理体系。他认为仁爱华多年来的养老照护理念、照护员选拔和培训体系、质量管理、服务流程以及团队支持服务都可以帮助建立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仁爱华中国东环营业所经理祝丽杰介绍,仁爱华的服务有四个步骤:首先仁爱华的员工将进入客户家庭拜访面谈,对客户家庭进行需求评估;随后量身制定照护计划;紧接着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老人的爱好和性格,选派最合适的照护人员,照护人员提供的服务包括陪伴和家务、行动协助、个人卫生护理、轻度锻炼等,以及针对如痴呆症、中风后遗症等特殊疾病患者提供专业照护;在此过程中,仁爱华的管理团队则随时跟进每一位照护员的工作,确保服务质量。日前,第一批仁爱华照护员也已结束了专业培训课程,正式上岗。

  “我们先从小范围的老人开始做起。”仁爱华中国的负责人姚莉不否认当前仁爱华的高端定位,“但就像麦当劳这样一个品牌刚进入中国时,也只有有钱人消费得起。可是短短十年间,变成了普通的大众消费品。”在姚莉看来,仁爱华的“特许经营”模式,会很快将其管理经验、服务标准进行复制,其辐射面将更加广阔,也会有更多的老人随之受益。■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