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文明之花处处盛开

2011年06月11日 07:31 来源:经济日报

  西藏拉萨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生态环境优美。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文明之花绚烂绽放,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街道干净整洁,社区舒适宜居,楼房崭新漂亮,社区文化图书室、娱乐室一应俱全,群众生活幸福安康……

  夯实创建物质基础

  “从部队复员后,我就被这里的技术培训吸引过来了。”琼达边察看四季豆的长势边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家种青稞,全家每年的收入也就3000多元。现在我租种了两个温室大棚,一年可以轮换种植西红柿、四季豆等蔬菜。每棚每季的收入近8000元,去除费用,每年每棚的净利润达2万多元。”

  琼达租种的蔬菜大棚属于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种植基地,这里已投入生产的温室大棚有920栋,占地面积1200亩。到去年底,基地已经辐射带动农户595户,累计带动农户增收1348万元,每个农户每年从每栋大棚中增加纯收益1.25万元以上。

  在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培训室、原料室、冷藏库、保鲜库、包装车间等附属设施一字排开。“有了保鲜库就可以调节蔬菜的上市品种和时间,大大提高农户的收入。”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阿旺次仁说,“为引导农民发展特色蔬菜种植,我们早在7年前就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包装上市,统一市场营销……”

  为了给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拉萨市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正是“一产上水平”发展战略的鲜明体现。

  在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引领下,在中央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拉萨经济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如今的拉萨,以设施农牧业发展为代表,农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产能大幅提升;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渐形成;以公路建设为重点,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协调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现代商业、旅游、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拉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增长20.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67元,增长9.6%。

  “近年来,我们以特色产业为战略支撑,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萨市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拉萨市委副书记、市长多吉次珠表示。

  人人都是创建者

  “乘公交请排队,不要拥挤,请走前门……”6月1日,在拉萨市江苏路妇幼保健院公交站台,记者看到几名志愿者正引导乘车秩序。当天,140名志愿者走上拉萨街头,开展了“迎大庆、讲文明、树新风”交通文明劝导志愿者服务活动。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拉萨街头文明志愿者多了起来。他们在街头捡拾垃圾,保护街道清洁,宣传城市卫生公约;他们疏导交通,引导文明行车、文明行路,及时制止不文明的交通行为;他们保护和维护公共设施,制止各种破坏行为……志愿者们贴心的服务与劝导,为市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用文明行为传递着文明风尚。

  走进拉萨市鲁固二巷7号大院,地面干净整洁,鲜花处处盛开,来自安徽的庞俊帮自1996年开始就租住在这里。“大院里,风气特别文明,谁有困难大家都会互相帮一把。我是做水果生意的,大量进货时,邻居们都会主动帮忙搬运。当然,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也就义不容辞了!”鲁固社区党支部书记扎巴元丹告诉记者,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群众,社区居民仅去年的捐款就达6万多元。

  “秉承创建为了市民、创建依靠市民这一工作思路,我们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活动中来,引导他们关爱拉萨,建设家园,崇尚文明,互帮互助,并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多吉次珠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努力,拉萨丰富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抓手,形成了窗口行业通过开展创优达标、提供优质服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通过创文明单位、争做文明职工,社区通过争创文明社区、做文明市民,农牧民群众通过争创文明户,学生通过“小手牵大手,做文明小使者”等活动,人人参与,共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良好格局。

  为激发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拉萨还设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监督电话,接受群众举报,通过现场协调和媒体监督,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创建工作问计于民,得到了市民群众的真心欢迎。

  已过而立之年的罗布,因做生意去过很多城市。他说,“家乡这些年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拉萨市通过创建文明城市,使市容环境更美,市民生活更幸福。”

  共享创建成果

  文明是积淀的结果,创建也要循序渐进。拉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市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市人民享受城市文明的过程。随着创建工作不断深入,拉萨已经连续两次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这套房子有500多平方米,现在住得又宽敞又舒服。”堆龙德庆县通嘎村,坐在宽敞的客厅里,房子的主人阿努告诉记者,“建房的时候,政府补贴了2.4万元。”

  “自2006年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以来,我们县已经有6584户农牧民搬进了新居。”堆龙德庆县安居办主任罗布次仁说,“随着‘住得下’基本解决,现在已经开始着手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我们今年将投入1500多万元进行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工作,并建设一批集中排污、垃圾收集设施。”

  为了让全市群众共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果,拉萨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着力改善居住条件。为此,全市整合资金23.99亿元,扎实推进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2万农牧民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平方米。同时,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984套廉租房、448套周转房近期交付使用,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1平方米。

  “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综合服务这些与居民相关的服务项目,24小时都可以得到满足。即使下班时间,一个电话就可以把工作人员叫过来办理。”在城关区绕赛社区综合服务大厅,街道办事处党支部书记群培告诉记者,“全市所有的社区都同这里一样,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把服务好群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共享创建成果,必须解决好民生问题。2010年,全市用于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各类资金达到15.6亿元,高达总支出的40%。他们先后7次调整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8次调整提高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三包”经费标准。60岁以上的拉萨市民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申领养老金;45岁以上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免费体检……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多吉次珠说,“通过近年来的扎实创建,拉萨变得越来越美丽,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越来越高。把拉萨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已经成为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自觉行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