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3日 08:14 来源:经济日报
企业创新的活力在于员工,如何有效、长期地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是关系到企业创新是否能够长期持续的重大课题。在宝钢,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以持续改进体系为主战场,通过构建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不断激发全员创新活力。如今,这一活动已成为宝钢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近三年来,宝钢职工共申请专利4178件,授权专利2841件。可以说,宝钢平均每天产生4件专利。去年,宝钢授权专利的70%来自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在宝钢,“创新,人人都可以”已成为广大职工的共识。在宝钢股份,有一个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榜,宝钢人称之为“龙虎榜”。在这个“龙虎榜”上,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的高级点检员卢江海名列榜首,短短1年时间,他针对现场提出了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了26项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以及2项创新技术。卢江海告诉记者:“一线工人在工作中总结了许多好做法,可不善于总结申报。对他们来说,学会总结,善于总结,才能在专利申请上如鱼得水。”
再比如,著名的工人发明家王康健,他自从1979年进入宝钢以来,就随同宝钢一起成长,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线生产岗位的高级技师,他曾负责公司级技术改造项目5个,技术改造项目累计创效益逾千万元;在2009年上海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康健的发明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上海市首位获此殊荣的工人;他还成功开发造币钢、DI材等多个产品的轧钢工艺技术,结束了中国造币用钢、制罐用DI材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如今,王康健被授予“宝钢集团公司首届十大工人发明家”称号,并为宝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冷轧技术人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后劲。
在这样一个个创新能手的带动下,宝钢员工的创新激情不断被点燃。宝钢各级党政工团也因势利导,形成合力,积极营造创新氛围。
宝钢自上而下积极为职工参与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撑。通过“员工创新活动基地”的建设,以及举办首席师“三新”论坛、创新论坛、创新活动沙龙、成果发布会,开设员工创新活动网站等,为员工搭建了一个知识共享、经验交流、方法培训的平台。由孔利明、韩明明、王军、王康健等358名技能业务专家组成的员工创新活动指导志愿者团队,以及以工人发明家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为各单位创新活动积极分子打开了与专家沟通交流的渠道。宝钢首届工人发明家、宝钢股份冷轧厂高玉强等技术骨干,成立了“高玉强创新孵化室”,他们以个人良好的创新业绩影响和带动周围职工自觉参与创新。去年,“高玉强创新孵化室”共支撑冷轧厂科研项目5件,支撑厂创新协会形成专利45件,创新技术125件。
宝钢各单位以合理化建议和自主管理活动为载体,开展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料消耗、减少安全事故、节能降耗等各类劳动竞赛,带动职工创新,涌现出一大批专利、创新技术、先进操作法等成果。据统计,三年来,宝钢共建立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小组7985个,累计有69359人次职工参加了创新小组活动。自2004年以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发明展金奖125项、银奖192项、铜奖401项,专项奖(荣誉奖)10项。一批一线职工脱颖而出,孔利明、杜国华、陈阿威等九位工人发明家分别获得“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称号,韩明明、王军、王康健三位工人发明家的发明技术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