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黑龙江推进大建设:优化经济结构 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1年06月13日 10: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黑龙江省雄踞东北亚经济圈腹地,肩负着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历史使命。“十二五”期间,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如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记者专访了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宋希斌。

  

黑龙江推进大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宋希斌介绍说,“十二五”时期,黑龙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黑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黑龙江推进大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到“十二五”期末,黑龙江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国家重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向北开发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国家北方地区生态屏障。

  

黑龙江推进大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

  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一以贯之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自200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以来,这已经成为统筹协调、推进黑龙江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坚实载体。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千亿元;粮食总产超千亿斤。“十二五”时期是黑龙江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全面提速期,到2015年地区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要实现倍增目标。

  宋希斌说,“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立足黑龙江资源优势,统筹规划、调整、定位各区域产业布局,“十二五”期间,黑龙江既突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重要作用,又兼顾资源、环境要素,强调“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独特生态效应;既突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特点,又有机结合“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关联产业发展;既提出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重视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既顺应国家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产业调整之需,又调整新增极具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和林产品加工业之实,从而使各地资源优势通过有机整合突出亮点,都得到最佳发挥和相关业态承接。

  “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实施以来,黑龙江省形成了现代化大交通、大水利、大农业、大工业发展新格局。到今年底,全省拥有高速公路4000多公里,“十二五”期间,还将新增投资1118亿元,新增公路里程9175公里;目前已新辟9个民用机场,“十二五”时期还将再建5个机场,航线将超过100条;目前,黑龙江省电力装机容量2017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全省还将新增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再投资1500亿元,用于改造、建设尼尔基等大型水利工程,使千万亩良田实现旱涝保收;黑龙江农垦建设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综合示范区,今年向粮食总产400亿斤目标迈进,确保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实施;绿色食品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十大产业”发展迅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使1.4亿亩耕地得到保护。

  坚定贯彻“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使黑龙江省正在成为我国东北经济增长新隆起带。

  重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黑龙江资源型经济和传统产业比重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2010年,黑龙江省工业增加值中央企业占56.3%,主营业务收入央企占43.3%,工业利税央企占72%,仅石油、天然气产业就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5%、利税的56%、利润的65%。地方企业规模较小,三产及民营经济比重较低,省本级一般财政收入比重仅为25.5%,同时全省13个地市有7个为资源型城市,两江平原尚有一亿亩中低产田和大量水利设施需要改造。

  宋希斌认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是发展速度缓慢,各区域经济和各类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是经济滞缓重要原因之一。

  为破解这一结构性难题,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产业”建设,加快发展“十大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稀有金属、光伏、LED等;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等产业;新型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核电、风电、燃气轮机等新能源装备,汽车、直升机、铁路货车等交通运输装备和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矿产经济产业、煤化石化产业、林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综合实力,到2015年,“十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5万亿元。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在黑龙江农垦建设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综合示范区引领作用带动下,农机化、科技化水平高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潜力巨大,区域一体化优势正在显现。为更好挖掘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潜力,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以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农业生产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商品化和城镇化,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加快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建设,推进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基本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15年,建成全国最大的粳稻、非转基因大豆、玉米生产基地,使粮食产量达到1100亿斤以上。

  黑龙江是森林大省,境内森林覆盖率45.2%,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5亿立方米,均居全国首位。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纬度最高、国有林最集中、生态地位最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和资源战略储备要地。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推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不断加大生态恢复和保护力度,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做到合理开发局部、保护全局,努力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视区域协调强调改善民生

  黑龙江省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域内有垦区、林区、油区、矿区等经济体,相互功能交织、制约,影响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为此,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空间均衡理念,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哈大齐地区、牡绥地区、东部煤电化基地等重点开发区域建设,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清晰、优势互补、协调有致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哈尔滨大都市圈,打造哈大齐牡城市带和东部城市群,加快12个重点旅游名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垦区、林区、油区、矿区相邻相伴、共生共存的优势,扎实推进场(油、矿、林)区与地方合作共建,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黑龙江省是老工业基地,历史欠账较多,居民收入相对较低,为完成105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解决取暖、就医、就业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推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以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服务体系、文体繁荣、“三棚一草”、“三供两治”、农村扶贫开发、农村新型能源、“平安龙江”等重点工程建设为核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省人民同步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

  目前,黑龙江全面推进落实该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省正进入跨越发展的新时期:一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兴起;二是以哈工大为代表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实力迅速释放,带动了自主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三是石油精细化工、煤炭精深加工、绿色食品深加工等产业,推动了大资源的深度加工、利用和转化;四是大规模的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建设,为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宋希斌认为,“十二五”期间,通过一以贯之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产业”建设,黑龙江省经济结构将总体呈现“分工合理、优势发挥、东西呼应、南北互补,内外相联、全面跃升”的发展局面,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新隆起带。

  名词解释

  八大经济区:黑龙江省全面系统地规划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包括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和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

  十大工程:十大工程是建设“八大经济区”的推进措施、重要抓手,包括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重点产业大项目建设工程、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以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

  十大产业:十大产业指绿色食品产业、煤化石化产业、矿产经济产业、林产品加工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