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4日 02:57 来源:京华时报
外媒7次猜对月度CPI部分工作人员因泄密离岗
在国家统计局将按计划于6月14日公布5月份中国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前,和以往一样,5月CPI等核心数据之前已经在网络上频频疑似提前“走光”。有关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操守建设和舆情监控,对屡屡命中的“神算子”予以调查,切断数据泄露的黑手。
>>事件
外媒再曝我CPI数据
6月8日,路透社再次抢先发布我国经济数据,预测中国5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涨5.4%,将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另有四家国内外证券机构对5月份的中国CPI同比涨幅预测也为5.5%,高达三家机构对5月PPI的预测为同比增长6.4%。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上,证券市场资深分析师黄硕写道:“明日上午10点将公布的5月CPI似乎已经没有太大悬念。”
而上周五A股在最后一个小时的交易时间内“意外”地大幅反弹、上证综指迅速上涨30余点也被网民看做是“5月CPI数据外泄”的证据。网易佛山网民说:星期五的股市最后一小时起死回生,估计数据又提前泄了。网民“火花遥远”表示,自己已经看淡CPI,只想知道外媒这次预测得准不准。
路透称预测基于调查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市场“竞猜”宏观经济数据了,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外国媒体及相关机构对我国经济数据的预测准确度相当之高,堪比“章鱼哥”。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经累计7次精准地“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
就此,路透社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日前表示,路透社发布的关于中国今年5月份的CPI增幅预测数据源于该社所做调查,此前的一些数据则源于采访所得。
多名国家工作人员疑泄密离岗
此前,曾传出“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部分工作人员已经因为泄露宏观经济数据相继离岗”的消息。
报道称,“在3月底就有宏观部门的涉及人员相继落马。这些人职位不高,多是处级干部,但都位于能提早接触到数据的核心部门,虽然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但应该是作为公诉的刑事案件处理”。
据记者调查,形形色色的经济数据甚至宏观决策泄露时有发生。比如,一家国内知名券商负责宏观研究的研究员多次在国家统计局月度宏观数据公布的前一、两天,通过短信告知记者要公布的所有数据,虽然标明“传言”,但都与之后国家统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丝毫不差。传言已成为市场的一种习惯。每当数据发布前夕,传言开始散播,出处都是“消息人士”。
年初,由于调整权数,备受市场关注度CPI数据发生了较大变化。众多机构预测1月份CPI同比将超5%,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均值甚至达到了5.4%。随着CPI数据公布日子的临近,各种传闻再次来袭。
在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CPI的前一天,记者采访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时得知:“之前传闻CPI同比增幅在5.2%,但是现在还有一个版本是4.9%,因为统计局调整了权重。”结果,1月份CPI与这位经济学家所说的传言完全吻合。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加息宏观决策也被认为是疑似泄密的重灾区。央行自去年10月份首次开启加息周期以来的四次加息,除了一次在春节长假之后,其它每次都曾在加息前一个交易日有所反应。
记者向多位提前提供数据的人士询问消息出处,答案模棱两可:朋友、同学。一位曾身为知名大学金融学博士的某研究员,因为有供职于人民银行的同学,提供的数据也被认为更具可信度。另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研究员、经济学家更是能准确预测,甚至是提前获知数据。
此外,一些热衷于出席各个研讨会、投资策略会的“国字号”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在一些对媒体的闭门会议上不经意间透露一些政策信息或数据。
>>建言
数据反腐已成反腐败新课题
对于看着CPI变动炒股的普通散户来说,信息的不对称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显然更大。网民“泓旭666”感慨,数据泄密背后潜规则和利益链条令中小投资者有“我为鱼肉”的感觉。
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所谓信息优势无异于公然抢劫。”
中国社科院人民财富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贤在微博上表示,数据反腐已经成为反腐败的新课题。赵庆明认为,应当通过设立更为严格的统计数据发布制度保证数据发布的保密、公正。市场人士认为,相关工作人员的自律要求也应该更为严格。在数据发布之前,通常可以接触到数据的都是国家公务员,通过考试、层层选拔的国家公务员,理应在自律方面有着严格要求。
据新华社本报记者马文婷报道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