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山寨是创新吗

2011年06月14日 13:37 来源:《环球财经》杂志

  “山寨”不但是创新,而且还在原始创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 环球财经记者  刘洋

  山寨是创新吗?

  这貌似一个简单至极的问题:既然都“山寨”了,怎么可能还是创新?李开复最近就遭遇到这样的尴尬。“创新工场”首批项目甫一推出,就受到广泛质疑。因为,在这些首批得到资金支持的项目中,几乎每个项目背后都有硅谷的影子在舞动。

  网友“麻花藤”甚至专门制作了一个名为“模仿工场”的网站来讽刺李开复。该网站的页面设计与创新工场几乎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网页上除了列出创新工场推出的项目之外,还将这些项目的硅谷原型也分列其上,以资比照。

  围绕中国“山寨”的争议由来已久。

  反对者振振有词,而且极易因为人们对于强大的无尽渴望而无限放大。他们认为,尽管“山寨”的出现确实说明某个经济体正在对世界潮流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学习,但无论如何不能将这种行为划入创新的范畴之内。

  作为创新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熊彼特的一个分类方法更是被频繁引用,以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熊彼特认为,如果A首次在一种环境中引入一种创新,而B则将这种创新引入另一个商业环境。那么,A是创新者,而B则是模仿者。

  但硬币的另一面,则另有一番景象。

  同样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即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供应源、新的市场以及新的企业组织方式。而在“首次商业化”与“复制并将成果转移至新的商业环境”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存在巨大的不同。

  人人网被称为中国的Facebook,优酷网则被称为中国的Youtube。但其实,人人网与Facebook的相似之处仅在于他们都是社交网站,优酷网与Youtube之间的相似之处也仅限于他们都在向社会提供视频内容。而在更为重要的盈利模式上,这些中国科技后生与他们的美国前辈之间几乎难见任何共同点。

  争论的焦点其实在于界定什么是创新。这是一个貌似简单而实际上非常复杂的问题,复杂到几乎没人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复杂到人们常常简单粗暴地将某些事物划入或者剔除出创新的版图而不自知。

  有时,描述一个复杂现象的简单办法就是清晰地指出什么不属于这类复杂现象。美国学者斯托克斯就用这种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线性模型”概念,来描述一个流传甚广但他们认定是错误的创新概念。

  “线性模型”源自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这种观点认为创新是应用科学,因而可以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即研究、开发、生产和营销。既然先进行研究,研究就很容易被认为是关键要素。

  但斯托克斯认为,这个模型存在至少两个重大的问题。

  首先,“线性模型”只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创新。确实有部分创新源自科学上的突破,但更多的创新还是来自于对现有市场的反馈以及对现有知识和技术的评估与整合。只有当后一种办法搁浅时,人们才会诉诸于前一种方法。

  40多年前,针对英国科研论文的兴盛和经济的低迷,英国经济学家卡特和威廉姆斯就曾警告说,“过度的科研活动,从事增加知识积累工作的科技人员比例过大,而从事知识应用工作的科技人员比例过小,都容易阻碍经济增长。”

  其次,“线性模型”忽视了创新过程各阶段之间的反馈与循环。每一个阶段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对前一阶段的重新设计,而这就有可能带来另外一种全新的创新的诞生。

  在基于新技术与已有技术的差异程度对创新活动进行分类时,熊彼特将创新划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并对后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随后的研究发现,渐进性创新的累积影响与根本性创新的影响几乎完全相同。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实现根本性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依靠相当多的渐进性创新才可以。

  因此,以“山寨”为代表的技术转移和扩散不但可以被视为创新,甚至还在最初创新成果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早在1986年,以研究创新而闻名于世的学者布莱恩和罗森博格就曾经指出,许多经济上有价值的创新都发生在产品的扩散过程中。因为在将某个事物引入到一个新环境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具有决定意义的调整。

  “大部分重要的创新在其生命周期中都经历了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经常完全改变了它们在孕育过程中所被赋予的经济意义。在发明第一次导入之后,其后续改进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能会超过这项原始发明”。正所谓“天下创新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作为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信步前行的中国科技企业而言,布莱恩和罗森博格的上述言论或可用来共勉。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环球财经》杂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