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6日 00:25 来源:通信信息报
■本报记者 雷彬
3G时代,各款华丽的手机智能终端大放溢彩。同时,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但多数是中低端用户。可见,中低端智能市场的商机无限,不少厂商纷纷推出中低端手机,欲在手机的智能大战中分一杯羹。
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潜力大
3G时代下,智能手机已成主流,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迅猛。IDC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制造商们共出货智能手机4.72亿台,2010年为3.05亿台,增长率将达55%;到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将达9.82亿台,几乎是2011年的两倍。正如IDC高级分析师Kevin Restivo所指,“智能手机的闸门已经打开”,智能手机成了一种大趋势。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款华丽的智能手机纷纷面市,奢华机、镶钻机、高端机、4G旗舰机……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由于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用户仍聚集在中低端市场,高端智能手机动辄三千甚至更高的售价,显然不是中低端市场用户群所能消受的。
以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中国为例。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互联网电脑网民规模已达到4.69亿,手机网民的数量已达到3.26亿。预计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将达7.20亿,占中国人口比例将达52.9%。但业内专家表示,目前中国大部分手机上网用户依旧为低端用户。因此,对于在低端市场存在数量极为庞大,同时对移动互联网有需求的这部分人群而言,过于高端的手机显然让人望而却步,而具有高性价比的中低端手机势必大受欢迎。
业内分析也指出,价格将是拓展智能手机更多需求的关键要素,低价将驱动目前尚存全球超过60%的功能型手机用户更换成智能手机,因此,低端手机或是手机厂商、运营商的促销策略,将能有效驱动从功能迈向智能的手机换机潮。
同时,在智能手机市场中,中低端智能手机增长潜力倍受市场乐观看待。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曾估计,2013年全球手机市场规模接近18亿部,其中低于300美元的手机将占市场逾80%份额。另一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亦预测,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可攀至6亿部,其中主要增长动力是来自介乎100至200美元的中低端手机。由此可见,中低端智能手机将成为各手机厂商的必争之地。
厂商竞相抢占中低端市场
事实上,不论厂商还是运营商都已关注到了中低端智能市场的商机,不断推出很多实用、高性能、便宜的智能机型。这足以吸引那些想用智能手机,却又对高端机型的价格望而却步的消费人群的高度关注。
当前,智能手机激战中低端市场正酣。有消息称,三星正式发布的两款全新的智能手机——三星Exhibit 4G与三星Gravity SMART将于月底上市,两款新机的两年期签约售价将低于100美元;TCL通讯继推出国内价格最低的3G智能手机之后,将于近日推出一款中高端安卓3G智能手机,中端市场仍是其抢占领域;而一向主打高端品牌的中国联通不久前刚刚推出了首款全新定义的千元智能手机——中兴Blade V880。就连一贯强势的苹果,为了在低价手机市场获取更大份额,或将推出价格约合300美元的廉价版iPhone手机……
国内运营商更是纷纷发力智能手机中低端市场。自去年以来,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推出千元以内的3G智能手机,让3G手机走向普及。针对中低端市场庞大的需求,通过提升终端补贴的强大力度,运营商通过终端补贴、话费补贴等方式,降低用户使用3G的门槛。例如,中国电信定制的入门级千元3G手机华为C8500就创造了“百日销量过百万”的佳绩。数据显示,到2010年10月,国内3G手机单月销量首次突破500万部,千元3G智能手机成为其中的主力军。
可以预见,随着3G用户竞争的进一步白热化,各家厂商在技术和用户体验上的日益成熟,中低端手机的竞争势必也会更加激烈。
智能化提升用户体验
“随着微博(http://weibo.com)、视频等杀手级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到来,老百姓对3G应用的需求爆发点已经到来。”中国联通集团销售部总经理于英涛的这句话正也说明了,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几年有望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市场。从这一方面说,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终端的出现,使得3G移动通信和终端都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中低端智能手机凭借着丝毫不逊色于高端机的软硬件应用和便捷的操作性,成为了手机市场最“亲民”的产品,“低价不低质、物美价廉”已然成为中低端机款最具说服力的“金子招牌”。以三星本月即将上市的两款中端新机为例,其中三星Exhibit 4G搭载了Android2.3版本系统,采用了大屏幕全触摸操控设计,拥有一颗1GHz主频处理器。三星Gravity SMART则搭载了Android 2.2版本系统,采用了侧滑QWERTY全键盘设计。
然而,智能手机同质化现象也日趋明显。近日有批评直指智能手机陷入“千机一面”的怪圈。目前,市面上的手机不仅在外观上“千机一面”:同样的触摸屏、同样的尺寸、同样的薄厚程度,引用的操作系统也均以谷歌Android为主。的确,从外观到系统的大同小异已成为困扰终端厂商的一大问题。
未来,随着用户体验的日益成熟,呼唤智能手机个性化设计的声音也将日渐凸显。如何进一步拓展智能手机功能,寻求差异化设计,塑造出新的用户体验,将是终端厂商所要面临的挑战。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