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7日 17:29 来源:财新网
要组织实施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妥善解决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遗留问题,重点加强对水位涨落引发的滑坡、崩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
【财新网】(实习记者 林韵诗)国务院近日在其网站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加快地震灾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国务院在通知中提出,针对汶川、玉树等地震对灾区地质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在全面开展地震影响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对重大隐患点进行严密监测,及时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防止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要组织实施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妥善解决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遗留问题,重点加强对水位涨落引发的滑坡、崩塌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
同时,要以县为单元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重点提高汶川、玉树地震灾区以及三峡库区、西南山区、西北黄土区、东南沿海等地区的调查工作程度,加大对人口密集区、重要军民设施周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力度。调查评价结果要及时提交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为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
国务院要求,对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气)设施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安全。
此外,要建立健全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防控机制。重点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和汾渭地区地下水开采管理,合理实施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和人工回灌等工程,建立地面沉降防治示范区,遏制地面沉降、地裂缝进一步加剧。
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方面,要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和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各地区要加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和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在灾害管理资金投入方面,国务院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根据本地实际,增加安排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同时,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各地区要探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是指山脉、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矿产、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等,遭受到自然或人类的严重破坏,造成地质环境恶化、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的毁损。
地质灾害的类型,除了地震,还包括地面塌陷与地面沉降、地裂缝、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灾、水体污染。此外,还有盐渍化、浸没、海水倒灌、冲刷、沼泽化、淤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冻胀、冰融、热害等。
中国因其领土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而且火山作用、岩浆与地壳断裂活动分布普遍,地质灾害的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损失也相当巨大。
2008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显示,中国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有10.4万处。
2011年4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表示,20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全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30670起,造成2915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64亿元。■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