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十年农村扶贫开发成就辉煌

2011年06月20日 11: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十年农村扶贫开发成就辉煌

  

十年农村扶贫开发成就辉煌

  

十年农村扶贫开发成就辉煌

  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后,国家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和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解决温饱的制度保障,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活力,不断凝聚社会各界参与减贫事业的强大合力。到2010年底,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不仅为我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9422万下降至2010年的2688万,10年来,共有6734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了2.8%。同时,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277元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年均实际增幅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贫困地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新世纪以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7.97%,达到2662元。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户人均住房面积24.9平方米,比2002年扩大了4.8平方米,增长23.9%;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户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4.8台,比2003年增长1倍;冰箱、冰柜23.8台,比2002年增长4倍;摩托车45辆,增长2.49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28.4部,增长5.1倍。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适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7.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青壮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8年,青壮年文盲率为7%,比2002年下降了5.4%。2010年,重点县身体健康的人口占调查人口的93.1%;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乡有卫生院,绝大多数贫困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93.3%。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2002年至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4509.7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84.3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2930.1万平方米。2002年至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1.7%提高到60.9%,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2.2%提高到88.1%,通电话比例从52.6%提高到92.9%,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3.9%提高到95.6%。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02年至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耕还林还草14254.5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13153.3万亩,新增草场面积7965.01万亩,实施扶贫异地搬迁约700万人。

  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到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49元,比2002年增长2.59倍。

  10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统筹城乡,实施反哺政策,形成大扶贫工作局面;二是坚持政府主导,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和工作力度;三是坚持社会参与,促进国际合作,凝聚减贫与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坚持自力更生,提高组织程度,激发贫困地区内在发展活力;五是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10年扶贫开发工作中,在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的同时,专项扶贫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

  整村推进推动贫困村扶贫开发。到2010年底,已在12万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规划。

  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2004年以来,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亿元,实施以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内容的“雨露计划”,已培训400多万人次,其中80%以上实现转移就业。

  产业化扶贫促进农户增收。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重点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棉花等主导产业。

  连片开发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开展了“县为单位、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每个试点县投入一定数量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引导,吸引相关部门涉农资金投入产业开发及配套项目。

  搬迁扶贫改变生存发展条件。中西部部分贫困地区充分抓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机遇,把搬迁扶贫与县城、中心镇、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特困地区综合治理探索集中攻坚途径。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开展了四川阿坝州扶贫开发与综合防治大骨节病相结合等工作。

  “两项制度”衔接促进扶贫政策全面实施。从2008年开始,多部门联合在全国689个县开展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为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奠定了基础。

  灾后重建拓展工作领域。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组织编制了覆盖4834个地震贫困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初步探索了将扶贫开发与防灾减灾、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的路子。

  (责任编辑:殷俊红)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