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1日 03:33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万斯琴/文
究竟是垄断竞争还是市场竞争,央企高管薪酬如何管理,央企是否谋取了暴力,而没有履行该有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和我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的中国国有企业,越来越受到媒体和民众的关注。
以中央企业为主力军的国有企业,在自身做强做大的同时,喝彩声有多热烈,倒彩声也有多强烈。
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张春晓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市场经济一直是动态,中央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是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对中央企业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
张春晓说:“现在的中国国有企业不仅仅是要做强做大,在这个基础上,做优才是关键。例如,像100米跑步,不能在终点跌倒,跌倒就是前功尽弃,这时就需要一个好的体质和体格,体质是优,体格是强,优了就代表强,强了就代表大。”
“‘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勇此前表示。
“垄断”是伪命题
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央企的报道可谓空前,民众对于央企的诟病也日渐增多。
针对国有企业近年来的集体性崛起和爆发式增长,不少学者和媒体将此定义为“国进民退”,把中央企业做大做强的努力贬斥为“央企凶猛”;有的学者更甚认为国有企业做强做大了就会挤压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利于非公经济的发展。
以中央企业为主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被全盘否定。
国企是否是靠垄断发展壮大?国企做强做大了是否意味着挤压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答案是否定。其实,很多人对垄断的概念和定义都不清晰,就一味地指责和质疑中央企业,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客观性。”张春晓说。
“首先要弄清楚垄断的定义,目前中央企业中,真正具有垄断色彩的只有少数几家。”张春晓解释说。
同时,张春晓表示,“投资空间是相对的,国有企业的发展,从静态看好像是挤占了民间投资,但是从动态看不仅不会缩小投资空间,相反因为市场的需求而扩大了投资空间。分析我国行业的产业链,基本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西方经济学者大都认为自然垄断具有效率优势,但对经济垄断的功能却存在分歧。20世纪70年代以德莫塞茨、波斯纳、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结构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规模经济往往是效率的来源。
有学者认为,垄断不仅不是低效率的,相反恰恰是高效率的体现。因此,反垄断应当保护竞争机制,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
打造新型国企关键靠品牌
国有企业既是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或“中国经济模式”的独特优势所在。
总结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中重获新生,在市场竞争中壮大成长。
如今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全球化时代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领域外,还肩负了建立市场竞争基础和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的职能。
记者在采访时,也看到一些网民对此的评价。
“国有企业能搞好,是因为国有企业可以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如航天系统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搞出了‘神七’;国有企业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经验,因此有条件做成世界500强。”
著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后发国家,依靠私营企业很难赶上发达国家。在南北竞争的背景下,在西方国家独占、主导、垄断的前提下,你只能培养自己的500强航母,而不是摧毁它。我们自己的老国有企业可能因为老体制生锈了,你可以给它除除锈,改革机制,卸掉包袱,让它向新型企业转变,但绝对不能把它变成私营企业。俄罗斯当年全部私有化,导致列宁称之为的‘国家脊梁’的国有企业都没有了。中国则是‘抓大放小’,保证了国家安全的完整性。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国家脊梁真正培养起来。”
近年来,彩虹集团不断加快创新产业步伐,推进企业战略转型速度,实现了显示器件业、部品材料业和光电子相关业三业并举,北京、陕西、长三角、珠三角、安徽等五大产业基地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竞争实力显著增强。
进入2011年,彩虹集团的产业布局速度进一步加快,五大基地战略格局愈加凸显。4月,在顺德投资建设了国内首条8.5代基板玻璃项目,为由彩虹主建的“部省共建OLED产业示范基地”再添新军。5月,与江苏永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为彩虹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月,彩虹斥资200亿元人民币,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集优势产业链和优质价值链为一体的彩虹北京光电产业基地。今年6月,彩虹集团当选中国OLED产业联盟六家联合主席单位之一,并成功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彩虹集团将持续做强三大主业,做大五个以上产业基地,形成多个产业基地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全力打造区域化、全球化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胡鞍钢表示,“国企要科学发展,并打造新型国企,关键是要具有自主品牌,具有中国特色,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创新是做强做大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现代国际贸易的新趋势改变了传统国际分工的区位优势,让大企业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推动企业扩大全球化的市场范围。
那么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竞争力如何?有学者认为,外资企业的作用确实很大,没有外资企业的兴起,就没有对外开放,但是,国有企业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逐渐发展壮大的。
事实证明,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种大型企业同样承担了国家建设的重大任务,其项目做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张春晓表示,“要想在项目上做出优势,必须要有好的技术支撑。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转化、应用机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相配套的梯次研发结构,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有重大技术突破,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十二五”期间,要在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和推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在采访中,中国建材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建材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三大战略之首,开展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科技与产业的协同,注重服务行业需求,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材央企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中国建材旗下的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在2008年11月30日,万吨碳纤维一期1000吨产业化攻关创新工程正式投产,它是目前国内首台(套)规模最大、技术最为成熟、产品应用最为广泛的千吨级工业化生产线,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化先进水平,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上通用的T-300级产品标准,并在T-700研发上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2010年5月通过国家级验收,2010年10月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碳纤维生产企业,去年销售碳纤维700多吨,销量占全国70%左右,为打破国际技术封锁和行业垄断做出了贡献。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举措。”王勇说。
战略性资源产业需央企来扛
众所周知,战略性资源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它一般不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
张春晓举例,类似产业主要是航天航空工业、核工业、基础电子工业这样的产业。它的竞争不体现为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而是表现为国家的实力对抗。
研究国有经济的学者认为,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来肩负起增强其产业竞争力的重任。
对战略性竞争产业而言,为了增强产业竞争力,它迫切需要聚集优势的生产要素,以实现成本、技术、经营管理、企业规模和资本实力的优化。然而,这类产业又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况且发展中国家的该产业又处于竞争力方面的弱势。
在此种条件下,采用市场手段来配置资源,从而达到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鉴于此,发展中国家只好采取次优选择,运用国有企业来达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目的,而这方面,又正是国有企业的优势之处。国有经济实现这一目标的行业领域就是战略性竞争行业。
以石油石化为例,一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关注的战略性资源产业。“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基辛格的名言至今让人警醒。而如何保证其能够日久不竭,这也困扰着每一个国家。
记者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获悉,旗下的胜利油田已产油10亿吨。截至目前,胜利油田累计实现收入1.26万亿元、实现利税6039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投资的150倍,累计出口原油9000万吨,为国家创汇130亿美元。在提高油田开发水平方面,目前胜利油田有8.36亿吨储量的采收率达到40%,有3.9亿吨储量的采收率突破50%。在持续稳定发展方面,胜利油田已连续15年产量保持在2700万吨,连续14年实现储采平衡,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产油10亿吨,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辉煌一页,为保障国家石油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山东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说。
事实证明,国有企业对于增强战略性竞争产业的竞争力,是具有积极作用的。特别是对我国而言,国有经济还担负着提高工业化水平,发展民族经济的重任。更不能画地为牢地认为国有企业不能保留在竞争性产业之中,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国家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系教授李曦辉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在产业竞争方面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优势。这时,如果还仅仅是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运用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种经济手段,来增强本国的产业竞争力,以巩固本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同时,李曦辉还表示,“面对这样的局面,国有经济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范围就要扩大,它就会从仅仅是为了校正市场失灵的传统格局中走出,进而承担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任,那时,它的制度收益就会增加,这就为国有企业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发挥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时的国有企业,有利于奠定发展中国家主导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物质基础,便于聚集现代化主导产业所需要的优势生产要素,能够为主导产业提供必要的创新环境,可以为主导产业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市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情况更是如此。”
做优才是根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做强做大,是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
国资委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1—4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0834.9亿元,同比增长24.1%;应缴税费总额5539.9亿元,同比增长27.3%;累计实现净利润2906.9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917.7亿元,同比增长20.4%。
有学者认为,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向跨国公司看齐,把国有企业培养成能够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控制力、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事实上,国际上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有四种模式,英国工党实行过的福利模式,这些国企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后来被撒切尔卖掉了;美国主张的公共事业政府投资,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几乎所有的公共事业都可以民营化;法国尝试的收购衰退大公司,经过扶持提高竞争力后再重新上市;新加坡的淡马锡和新政投,其基本特征是金融性控股公司,类似于政府创办的两只产业基金。
中国的国有经济究竟如何定位?在这四种模式中或许都找不到现成答案。
各国有各国发展的模式,国情不同,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不同,国企成长路径自有差别。学习、模仿及超越,在遇到本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实际问题时,有时候,原有的经验会成为前进道路上无法逾越的障碍。
中国的国有企业如何发展,中国的国有经济如何发展,必须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情和国情出发,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发展新的道路或模式。
大而强的企业在今日可演变为全球化的公司,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有着广阔的前途,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客观需要。
国有企业的改革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要求,正在逐步推进。国企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表明,国企在不同领域有进有退、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带动力。
当前,央企乃至国企站在十字路口所作的选择是,为国家建立一个能够与经济和社会进程同步的未来,这是中国的国企做大做强的必然趋势。与之相匹配的最好办法是:开放、全球通用,根据区域做特色改进,这是中国国企做强做大的路径选择。
正如王勇在去年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所说,“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历史使命,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毫不动摇、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