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1日 03:32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秦晓媛本报记者孔迪/文
有人认为,央企的无边界、无主业对接式扩张已成为一种风潮席卷全国各地。
央企从十年前的奄奄一息到现在的巨无霸,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扩张成为这种变迁的原动力,这种扩张究竟是有序集中还是无边界扩张?
资本集中
6月15日,中国中化集团通过香港子公司以30.7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巴西Peregrino油田40%股益。这成为今年以来我国海外并购的最大项目。
在地球上不同的经纬度,并购重组不约而同地进行着,资本似乎沿着不同的轨迹向特定的区域运动。
2011年,全球最大的交易所运营商横空出世;越南市场迄今最大的一宗企业收购案告一段落;微软36年来最大收购案已经敲定。根据汤森路透的最新数据,全球并购从2009年6月后呈恢复趋势,进入2011年后更趋活跃。
如此频繁的并购重组,其动因何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强调资本“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在这里,价值经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值、增大。”
而资本集中正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途径和形式。马克思指出:“通过资本集中而在一夜之间集合起来的资本量,同其他资本量一样,不断再生产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从而成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
马克思认为,资本集中改变了社会不同产业或部门之间的企业组织的构成。从宏观的角度讲,资本集中是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一种调整。这种调整不仅引起资本存量的变化,而且引导资本增量的投向,从而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
资本集中是企业发展和追逐利润的内在要求,而企业并购则是实现企业扩张和资本集中的快速有效形式。
回顾历史,资本集中从来也没有停息过,随着股份制的发展全球发生了五次大的企业兼并潮,时间分别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20世纪的20年代、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
近几年,世界企业兼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引起世人瞩目。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2007年全球并购案总交易额高达4.38万亿美元,成为新世纪前十年的巅峰值,也是在这一年欧美的并购额首次超过美国。
2008年成为一个分水岭,由于金融危机,全球并购案总交易额骤降至2.89万亿美元。
“金融危机之后,跨国公司纷纷调整经营策略,改善经营模式,加快兼并重组,提升竞争力。这些都是放眼全球、决定未来增长方向的跨国公司。”美国世达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并购合伙人麦盖瑞(MarthaMcGarry)说。
集体起舞
世界资本从未停息运动。在中国,古老的东方国家,新崛起的中央企业也从未停止过并购重组与扩张,他们以集体起舞的方式演绎中国式扩张之路。
回到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次年,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加之“央企未进行业前三将强制重组”的明令,中央企业纷纷加快兼并扩张之路。
七八年间,中央企业并购重组基本上呈现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三种形态或交集。
横向并购是为了改变散、乱、小的产业格局,扩大企业的规模效益。纵向并购更侧重于增强企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强企业对上下游的掌控能力。混合并购主要体现在向主业集中的相关多元化,关键在于突出产业协同。
这条康庄大道上,中央企业一路狂飙突进。国有资本开始有序集中。近5年来,中国建材并购重组了近200家企业,探索了一条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集成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海油七年时间成功再造了四个中国海油。
在并购中,“央企中粮现象”引起关注。何谓“央企中粮现象”?那是央企身份标签与企业活力、主业相对集中与多元化扩张发展的和谐统一。中粮集团“打造全产业链”构想一度让“全产业链”成为热词。
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更是搭着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千载难逢的顺风车,成为“中国创造”的代名词。“过去我们的市场和合作伙伴主要立足于国内,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们开始从全球的角度开发市场,配置资源。这在五年前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一位北车人说。
很多企业自身力量壮大,走向国际化经营。在美国《财富》杂志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的我国央企有30家,比上年增加6家,比2003年增加24家。
曾一度,2008年7月,央企的并购重组热情暂时冷凝。国资委要求央企从严从紧控制中央企业的投资规模,不符合主业投资方向的并购重组坚决不准搞。
金融危机之后,这三种形态仍在延续和交叉,但央地合作成为央企扩张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国资委主动与地方合作实际上始于2006年,当时针对与湖南的合作专门发文。2008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再度发函,要求央企推动与甘肃省企业的对接合作力度。
随后,至少有十多个省份都选择了联姻央企的策略。如今仍有诸多省份在后面排队。
过去单一引进资金、项目的合作不再成为主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央地合作已由单方面合作向全方位战略合作发展,并且投资更加集中主业。央地合作进入新时代。国有资本按照经济规律趋于更加集中。
起舞之痛
正如海的女儿在音乐声中翩然起舞,然而那种踩在刀尖上刺骨的痛恐怕无人能懂。
央企在集体扩张的音乐声中翩然起舞,然而那种与公众的隔阂,被舆论斥责的痛是央企挥之不去的噩梦。
这缘于央企扩张出现的一些乱象,“高风险、高负债、无边界”的扩张就像踩钢丝一样惊险。
在追求“大”甚至“世界最大”的冲动驱使下,央企进行的合并往往是跨行业的,所重组的一些企业及资产与其主业无关,仅是扩张了自身的资产规模。资产规模几倍甚至几十倍扩张的“巨无霸”央企,既不利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同时,盲目扩张必然会过度负债投资。个别央企投资活动超过承受能力,项目投资来源大多依靠贷款,甚至是一些短期债券,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债务风险不断加大,但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现象严重。
专家指出,正是在这种扩张狂欢背景下,央企重组过程收编的企业很多属于不同的领域,管理风险加大,而很多央企的风险控制机制都集中在总部,对地方二、三级公司控制力不够,这等于埋下了定时炸弹。
近年来,央企凭借自身的一些资源优势,不断进入非主业领域投资。不少企业对矿产资源、能源、金融证券、房地产和保险等领域的热情较高,非主业投资比重过大,盲目多元化倾向十分严重。
央企因决策失误造成的巨额投资亏损令人触目惊心:三峡公司10.68亿元面临损失,南方电网旗下广西电网公司超过1.29亿元。
巨大的央企资产“走出去”取得不俗业绩的同时,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巨亏案例也频频出现。
央企在扩张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有形资产的损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形资产在无意中流失。
央企间的恶性竞争在海外投资时有发生,中国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
如果搜索近两年的关键词,“国进民退”、“与民争利”、“垄断”、“央企地王”、“无边界扩张”等成为贴在央企身上的标签。
央企与公众的隔阂,央企品牌意识的淡薄成为制约央企后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扩张新路线
央企的扩张之路该向何去?央企扩张的边界在哪里?“央企资产重组整合要定位于抢占世界经济格局重新划分中的高端或空白地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宗瑜说,“在某种意义上,央企通过资产重组整合的阶段已经结束,央企下一段的资产重组整合要从支持宏观调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进行目标定位。”
文宗瑜表示,央企作为国有经济的高端载体,其合并或新投资应该更多地瞄准那些无法通过市场竞争得以发展的领域,尤其是民营资本不愿进入或没有能力进入的领域,比如航天航空技术、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等。无论是国资管理部门,还是央企自身,应关注如何通过资产重组整合来弥补“市场失灵”或“市场调控失效”。
值得注意的是,国资委已调整了央企重组的目标,重组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十二五”时期业绩考核的第一指标。
那么,央企扩张的边界在哪里?对此,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系教授李曦辉对四大类产业作了分析。
就竞争产业来说,杨曦辉认为,对一般性竞争产业而言,发展中国家凭借最优选择的市场经济,就能达到聚集优势生产要素的目的,并不非常需要国有企业的介入;对战略性竞争产业而言,若该产业处于竞争力方面的弱势,发展中国家只好采取次优的选择,运用国有企业来达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目的。
对垄断性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杨曦辉认为,在自然垄断产业中,只有依靠国有企业,才能完成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任务。如今,垄断与竞争的相对关系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国内属于垄断性产业,在国际上就可能是竞争性产业;在管制性垄断产业中,由于它的产生大多是非经济因素所致,这类垄断性产业应大范围退出。
对战略性资源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杨曦辉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战略性资源产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都是必需的。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扩大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该类产业将会逐渐承受得住国际间的竞争,这时,国有企业就可逐步退出,让位于更容易实现效率的非国有企业。
对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杨曦辉认为,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指它一般不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其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体现为国家的实力对抗。因此,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只有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来肩负起增强其产业竞争力的重任。
央企是有序集中还是无边界扩张?在“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目标面前,寻找符合经济规律的发展路径才是央企最重要的任务。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