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为乡亲们找到更多致富门路

2011年06月21日 08:28 来源:经济日报

  从拉萨出发往南走,经过7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在距离斗玉村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山坡上找到了小加油。

  这是一片茶树试验田,小加油戴着太阳帽,在烈日下领着十几位村民忙碌着。小茶苗还只有10多厘米高,小加油期待着栽培成功后成为邻县的砖茶加工厂的供货渠道,为村民们增加收入。

  斗玉村,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珞巴族聚集的小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也不是十分优越。

  38年前,18岁的珞巴族姑娘小加油带着3个弟妹搬到了这里。两年后,小加油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23岁开始当村干部,并连续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现任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斗玉村的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小加油用实际行动把斗玉和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带领村民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穿着朴素的珞巴族服装,手持一把铁锹,面露淳朴的微笑,小加油与村民们一边干活一边聊着家常。

  6月初,正是虫草成熟的季节,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上山挖虫草去了。每年的这个季节,小加油都会带着留守在村里的男女老少,完成这个农忙时节的各种农活。浇水、锄草、施肥……每一项农活在56岁的小加油手里都不在话下,熟练程度和年轻人比起来丝毫不逊色。

  这个类似大家长的角色,小加油很早以前就非常熟悉了。14岁时,因为父母早逝,作为家里老大的小加油早早承担起了妈妈的责任,独自照顾着3个弟弟妹妹。为了解决4口人的温饱,小加油奔前跑后,一个人种着几亩地,有时候还要到别人家帮工挣点口粮。

  小加油的女儿扎西央金说:“爸爸很忙,妈妈既要忙村里的事情又要忙家务,没一项落下的,全都做得很好。”

  村民若一说起村支书就竖起了大拇指说,她就像是我们所有人的“阿妈啦”。种地干活样样带头,还操心着我们每户人的生活,帮助我们过更好的日子。

  “作为一个村干部,小加油就像是珞巴族群众的‘搬运工’,走出大山,给深山里的老百姓带来外面的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斗玉珞巴民族乡党委书记嘎玛次仁说。

  2002年,小加油第一次走出深山,党的第十六届代表大会让她有机会到西藏其他地方和首都北京考察学习。

  北京之行为小加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村民寻找致富门路也成为小加油每天思考最多的内容。

  2003年,当时的小加油还是村妇联主任,她领着党员干部先后举办了几期农牧民致富技能培训班,组织村民开展劳务输出,带领村民采挖药材、种植经济林木。

  几年后,小加油带领全村90多名妇女承包了一个面积30多亩的“妇女经济林种植基地”,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反复的试验,这里引进了核桃、苹果、茶树等树苗,这些之前在斗玉从未生长过的经济作物在这个边境山村里落地生根。

  “斗玉经济面貌的改变离不开小加油的努力。”村主任白久说。

  仅在2008年,通过参与经过斗玉的一条公路修建,斗玉村村民就实现现金收入30多万元。每年的采药和虫草季节,村民还有人均超过2000元的入账。

  小加油的心脏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常年的劳累,她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两个女儿担心她心脏病发作,一直希望她放下工作,不要过分操劳。

  小加油却执拗地做起女儿的思想工作。“累的时候躺一躺,休息几天就好了。只要村民们信任我,我会一直干下去。”小加油的语气里透着几分坚定。

  小加油的小女儿继承了妈妈的懂事和勤劳,从小就是妈妈的好帮手。因为担心妈妈的身体,初中毕业后她就留在了妈妈身边,没有继续上学。这也成为小加油最大的遗憾。

  “有了文化,才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过上更好的日子。”小加油说。”正因如此,督促村民及孩子们学习就成了她多年来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作为连续两届的全国党代表,小加油是方圆百里的名人。但在村民们心里,回到村子后的小加油仍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唯一的区别是,小加油脑子里装满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的各种扶持政策。

  “如果哪天不当村干部了,我就是个普通农民,在家里做做家务也很好。现在党和老百姓信任我,选我当村干部、党代表,我必须去做更多、更好的事情,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小加油说。

  文/新华社记者 王志伟 林如萱 李 鹏

  (据新华社拉萨6月20日电)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