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陕甘宁边区等 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 运动和经济建设

2011年06月21日 08:28 来源:经济日报

  加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独立坚持长期敌后抗战的重要一环。没有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支援抗日战争、改善人民生活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都是不可能的。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为渡过严重困难,巩固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发扬了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积累了一些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经济工作干部。

  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

  大生产运动首先在

  陕甘宁边区展开

  1941年3月,中共中央令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赴荒无人烟但土质肥沃、适于开垦的南泥湾。部队在缺乏资金、工具的困难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面开挖窑洞解决住宿问题,一面勘查开荒地区,学习耕作技术,制作生产工具。从旅长王震到公勤人员、随军家属,人人动手开荒种地,使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与此同时,在延安的数万名党政军学各方面人员,都投入到大生产的热潮之中。部队、机关、学校根据不同情况,担负不同的生产任务。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带头参加生产劳动,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开荒、种菜。周恩来、任弼时还参加中央直属机关纺线比赛,被评为“纺线能手”。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共中央十分重视总结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的经验。毛泽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方针作了系统的阐述。他指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阐明了经济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毛泽东强调,我们不但应该会干政治,会干军事,会干文化,也应该会干经济。如果我们样样能干,唯独对于经济无能,那我们就是一批无用的人,就要被敌人打倒,就要陷于灭亡。

  制定经济建设具体方针

  为了保证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的实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抗日根据地所处的具体环境(主要是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被敌人分割的、进行游击战争的农村)出发,制定了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主要有:第一,在各项生产事业中,实行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全面发展的方针。第二,在公私关系和军民关系上,实行“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的方针。第三,在上下关系上,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第四,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实行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第五,实行组织起来的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得到迅速发展,边区军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战斗在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华中、华南等地区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也在“劳动与武力结合”、“战斗与生产结合”的口号下,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开展大生产运动和进行经济建设的多种形式。在发展经济中,各根据地还注意运用互助合作的形式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如变工队、扎工队、互助组、合作社等。

  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由于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和各项具体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就。农业生产和工商业都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部队、机关、学校的生产也取得显著成绩。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经过几年奋战,使荒芜的南泥湾根本改变面貌,因而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许多部队实现了粮食、被服和其他日用品的全部自给或部分自给。由于军队努力生产,增加收入,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1941年陕甘宁边区农民交的公粮,占总收获量的13.58%,1942年降为11.14%。

  (本报记者 向 萌整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