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城市化水灾”为何蔓延

2011年06月23日 06:19 来源:时代周报

  本报评论员 令狐补充

  内涝,正成为水灾城市化的先锋,次第进驻全国大、中、小城市。一场大雨,武汉顿成泽国;再一场大雨,杭州水漫金山;而广州则积涝成疾,苦于年年治理不息,岁岁水浸不已……“逢雨必涝,遇涝则瘫”成了中国许多城市常见的雨季风景,已经是中国城市治理和城市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武汉城市水患之后,新华社以《“逢雨必瘫”拷问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为题,指出城市建设急功近利、盲目扩张;城市规划重地表、轻地下是近来城市水患频发的原因。并以此警醒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要借鉴成功经验,记取教训,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应急机制。并以雨果“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进行温情感化和道德教化。

  剖析水患成因,警示城市管理者,很有必要,也很及时,可惜这一“拷问”使出的力量非但不够,还用得似乎不是地方。如果承认中国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属实,那么,城市“逢雨必瘫”只是暴露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水平通通欠奉的事实而已,哪里用得着拷问呢。其次,只是警醒和告诫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进而敦促他们更新理念,而不去拷问阻碍他们进步更新的体制弊端,这拷问就未免有避重就轻刻意错问的嫌疑。

  考察城市的“逢雨必涝,遇涝则瘫”,可知远非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问题这样简单,还有积重难返,难以卸下长期累积而成的历史包袱的问题;也有现存政绩评估、激励、升迁、问责机制的问题。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是中国城市上半身早已跨入后现代,以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热衷于任意解构和随心拼图以显摆权利、攫取政绩,进而不惜肆意拆迁,狂热扩张,而城市的下半身却依然深陷于农耕时代落后观念泥潭的具体体现。南方大城市广州的主要排水系统,按寒冷少雨的苏联标准规划设计,半个世纪未有改观;而郊外新建城区某些地方甚至只沿用农村排水管网,就是一个明证。而武汉以“一年一遇”的降雨标准设计的城市排水系统,这种水平应该归咎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中的现任、前任还是后任?

  着眼于具体施政措施上,将水患频发归咎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观念和水平,也大可质疑。有效解决内涝问题的城市排水系统成功先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古代罗马和宋代赣州的城市排水系统,仍造福于今人;18世纪建成的巴黎、伦敦下水道,前者是旅游观光景点,后者消弭了猖獗一时的霍乱;而2006年扩建竣工的东京下水道,按“五至十年一遇”雨水标准建成,深达60米,“吊车在其中也显小”—难以相信中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者面对这些鲜活的事实,会分不清良莠,辨不明是非,不知道自己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城市排水系统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设计。

  中国城市现有的诸多怪象和种种弊端,常常是以灾害早进城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还在以乡下的戏剧性方式呈现,并且逐渐有朝娱乐化方向发展,大有市民飞跃城市,官员仍未进城的趋势。6月18日武汉内涝,给当地许多高校学生和市民竟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校园成了水上乐园,“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到武汉来看海”,水患期间武汉的“每一辆公交车,前生都是折翼的冲锋舟或潜艇”……诸如此类,虽然是一幅不乏讽刺的图景,除了冷漠和淡定,就很难辨析甚至揣测他们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在观念和水平方面,持什么立场,抱怎样的态度。

  再者,恐怕得承认,现实中也不乏深谙新观念、保有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依然固守“重地表、轻地下”的谬误不放的现象。毕竟下水道这种地下的政绩,不仅难以看见,说起来也不如地表光鲜。贸然投入根治内涝,造福了市民,造福了未来,自己的好处在哪里?明白了这一点,现在青岛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仿照百年前德国殖民者的方式为下水道投入这种说法,也就容易理解了。自然也知道机制弊端不除,观念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谈何容易。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时代周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