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3日 06:19 来源:时代周报
单士兵
6月19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首次发布《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称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规划装机规模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上马后,有关争议从未止息。就在此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前,公众对三峡工程再起质疑,舆论指向既有三峡工程的抗旱防涝功能,更有工程论证与决策过程中的问题。而若把三峡集团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视为一次“危机公关”,那么这种对问题核心回避的姿态,不可能给公众带来任何释怀。恰恰相反,它透露的相关信息,意味着三峡工程的决策教训不但未能被吸取,错误反而正在进一步放大。
如果说,早被证明为错误与失败的黄河三门峡工程未能成为三峡工程的前车之鉴,是一巨大历史遗憾的话,那么,当下正在推进的重大工程再不吸取三峡工程的决策教训,就是更大的现实倒退。遗憾的是,不论是上述4座巨型水电站、耗资超过三峡工程3倍的南水北调工程,抑或在很多生态脆弱地带兴建的大坝,在科学论证与民主决策方面,甚至连当初三峡工程那样经多次讨论、最终通过全国人大表决才上马的过程都看不到。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当前重大工程决策正处于严重历史倒退状态,而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无人去为决策失误承担责任。
历史当然不应成为现实的包袱,但是,今天的现实选择,注定要对未来负责。三峡工程出现的问题及影响,现已经官方回应得到“祛魅”。尽管还有一些权力机构和利益集团不愿正视问题的存在,但因当年三峡工程在科学论证与民主决策上的问题,这项工程注定难以绕开民意诟病。从当初14份论证报告中有5份报告专家拒绝签字、到人大表决时1/3代表投反对或弃权票来看,这个人大历史上通过率最低的工程,其实已是一种底线警示。
众所周知,“十二五”期间重大工程上马正当其时。不只是三峡集团报告中提及的4座巨型水电站,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地带规划上马的水利工程,还有南水北调工程,其决策过程都在公众心中留下了巨大的疑问与隐忧,无法确信到底能不能经得起未来检验。事实上,在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视角的权力主导决策机制之下,少数地质与环保专家稀少的质疑声音,早就湮没在声势浩大的赞扬礼炮中。当专家意见受到权力捆绑,当科学论证失去独立保证,当公众知情权失去起码尊重,公众接下来要做的事,恐怕就只有无奈地继续为那些非理性的重大工程埋单。
重大工程不但未能吸收三峡工程的决策教训,反而在程序正义上出现更大倒退,这将成为现实与未来都无法承受之重。毕竟,权力与既得利益集团的武断决策,最终也不可能在社会各界形成共识,由此导致的生态环境、经济利益、地区矛盾等问题,也很容易被不断放大。如果还是不能围绕重大工程决策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科学论证体系,并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证民主决策的程序正义、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非理性的重大工程决策,最终会在淹灭政府公信力之后,对民生利益形成更大的裹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