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小清河潍坊段:综合治水环境美 鸢飞鱼跃家园新

2011年06月23日 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风筝之都”山东潍坊,是本次采访纪行的最后一站。当地同志领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叫羊口的小镇,小清河就是从这里汇入莱州湾的。

  

小清河潍坊段:综合治水环境美鸢飞鱼跃家园新

  上图小清河潍坊段羊口大桥一侧河景。 本报记者赵妍摄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羊口是远近闻名的渔业大镇。“一到捕鱼旺季,各地客商蜂拥而至,大大小小的宾馆住得满满的,我记得很清楚,来晚了的舟山客户只好自己打地铺……”寿光渔民协会会长孙效宝回忆说。

  30多年过去了,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记忆。作为传统产业的渔业在羊口镇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足以支撑当地经济发展,不少渔民开始转行甚至搬离了这里,但孙效宝却固执地相信:小清河一定会变清的!

  “事实上,小清河这几年恢复得比我们想象得要好!”孙效宝欣慰地告诉记者,“10多年见不着的鱼种又出现了。”

  (一)

  从羊口大桥上望去,大片的绿色跃入眼帘。

  “过去,这里是被老百姓称为‘兔子不拉屎’的盐碱荒地,啥也种不活。”当地同志告诉我们,如今的这片盐碱地,不仅长出了茂密的水草和芦苇,还生活着近50种鸟类,到了冬季,还有白天鹅来这里栖息。

  风儿吹来,绿色的芦苇随风摆动,宛如一波又一波绿浪,蔚为壮观。正因为此,这片芦苇湿地已被纳入当地的旅游开发规划,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寿光乃至整个潍坊市的一个新景点。

  “这万余亩湿地,实际上是我们寿光市治污的一个‘副产品’。”寿光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站长范黎明笑着说。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环保一线的老环保工作者,范黎明目睹了小清河从清亮变黑臭、又从黑臭变清澈的全过程。

  “刚开始是两三个月黑一次,后来逐步发展到每个月一次,再后来是每周一次……COD甚至曾高达每升340毫克,河水黑得很。”范黎明回忆。

  为了保证寿光的污水不排入小清河,寿光市从1997年起陆续开始建设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将城区生活和工业污水全部收集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才能排入这片盐碱地。这一方面可以对中水再进行一次自净,另一方面中水可以起到中和盐碱、改良土壤的作用。

  “利用湿地处理污水,既改善生态环境,也让废水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做到不再向小清河里排污水。”让范黎明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建设,这片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以污水处理为主,集污水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绿色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样板工程。

  “潍坊市是确保小清河净水入海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守住这道防线,潍坊市委、市政府全力抓好治污工作,把环保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潍坊副市长刘伟告诉记者,潍坊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部署治污减排工作,治污最紧张的时期,治污会一个月内竟开了23次。

  为了提高治污效率,潍坊市委、市政府还将寿光、青州两市的小清河治理定为“一把手”和“摘帽子”工程,明确提出,对治污考核不达标的“一把手”,坚决“摘帽”不手软。治污正成为近些年来潍坊市使用频率最高、最受关注的关键词之一。

  “河流治理是环境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但最终是发展问题。治不好河流,不只是人民群众有怨言,我们的经济也无法持续发展下去。”刘伟坦言,为了未来的发展,必须紧绷“治污”这根弦,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把小清河治理作为潍坊市“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让小清河真正“清”起来。

  (二)

  “治污有三关:源头控制、工程治理、生态修复。”这是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许立全为全市治污工作定下的基调。

  对于源头控制,潍坊市经历过不少阵痛,也付出过高昂的学费,但最终收获的却是产业发展的后劲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山东晨鸣纸业集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企业。它的前身是当地的一家小造纸厂,产量不大污染却不小。上世纪90年代初,曾因环保不达标而数次走到倒闭的边缘。要么关闭转行,要么转型升级,在严格的环保标准面前,无路可退的晨鸣集团最终选择了后者。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对环保的高度重视,就没有晨鸣的今天!”晨鸣集团董事长陈洪国告诉记者。2006年,晨鸣关停了所有的麦草浆生产线,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新产品生产线。与此同时,晨鸣集团还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技术创新和环保改造,一举突破了制浆工艺和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等行业环保瓶颈,实现了污染治理项目和造纸项目的配套建设。

  “世界上最先进的造纸设备在山东,而它们中的大多数在我们晨鸣。”陈洪国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如今的晨鸣集团,总资产达375亿元,年纸品生产能力超过400万吨,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6年保持全国同行业首位。

  晨鸣集团只是潍坊市从源头治污、推进总量减排的一个缩影。在“环保就是生命线”的共识下,一批像晨鸣集团这样的企业走上了主动调结构、转方式的升级之路,通过技术创新和自我加压,为企业发展赢得了先机。

  在强化源头控制的同时,潍坊市还加大了流域水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顺利实现治污目标提供了保障。

  “污水处理厂能否稳定运行,直接关系着水环境质量的好坏。”潍坊市环保局局长王秀禄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受经济发展和处理技术的制约,以前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排放标准低、污水处理率水平低、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相对滞后的现象。

  “怎么办?我们下力气对全市2007年前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实施了提升改造,同时对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城区和各类开发园区的污水处理能力进行有效补充。”王秀禄告诉记者,目前潍坊市32家污水处理厂均实现了稳定运行,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到2012年,潍坊市还将在每个重点乡镇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

  在生态修复上,潍坊的举措更是可圈可点。在潍坊人眼里,河流与湿地都是有生命的,工程措施只是为河流修复创造条件,真正的生态修复要靠河流、湿地自身来完成。

  依据这一理念,潍坊跳出了原先一个流域、一座水库、一条河流、一个灌区的单一治水方式,把整个城市的水系看作一个整体,探索出了一条多库串联、水系联网,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治水之路。

  水系的“合纵”与“连横”,让曾经“灰蒙蒙、干巴巴”的潍坊正告别过去。“不是为了治水而治水,而是用生态的理念引领城市的发展!”在许立全的眼里,未来的潍坊应该是一个“天蓝蓝、水清清、绿油油、香喷喷”的上佳去处,是一个“碧水长流、鸢飞鱼跃”的绿色家园。

  这样的场景也许并不遥远了。采访这天恰是捕鱼期的最后一天。正午的阳光下,小清河正静静地迎接着渔民们的归来。质朴的微笑漾在渔民王广青的脸上,他说,小清河水今年格外清。在小清河畔长大的他对小清河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