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湖北大冶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新路

2011年06月24日 09:33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讯 记者魏劲松、通讯员张林 李景坤报道:近年来,湖北省大冶市依托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和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两大机遇,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在危机中转型,在转型中崛起,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走出了一条超越资源、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到去年底,大冶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三个18%”的可喜变化: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51%下降到32.5%,下降了18.5个百分点;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9%上升到67.5%,提高了18.5个百分点;养殖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40.2%上升到58.8%,提高了18.6个百分点。

  “这一降两升,集中体现了大冶经济转型战略的成果。”指着这份产业比重分析对比表,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告诉记者:“城乡一体化是大冶城市转型战略的深化和延伸,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大冶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和体制机制全面创新的步伐迅速而稳健。”

  以镇为支点,以村为节点,按照“做强2个城镇带、8个中心镇、100个中心村”的思路,大冶拉开了以镇带村、镇村同步推进的新格局,推动产业向工业小区集中、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一年来,大冶市财政对11个试点村单列专项奖补资金6500万元,带动各部门争取项目资金3775万元,引导农民筹资、成功人士捐款、镇村自筹资金共3亿元,全部投入城乡一体化建设。

  “堰畈是我家,不比城里差。”6月19日,记者在陈贵镇的堰畈桥采访时看到,这个由村庄变成的社区,卫生室、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水、电、气已通到居民家,水泥路也已经修到每户家庭的门口。陈贵镇副镇长周桂芳告诉记者,堰畈桥被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旧村改造计划,村民变成了居民,全镇6.5万人,已有近2万人实现了本地进厂打工。56岁的居民乔清山说,他家的6亩土地已流转给种田大户,他和妻子都在企业上班,不久的将来,他们就可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社保和医保。

  目前,大冶市已经建成了东起大萁铺镇、经济技术开发区到金湖街办沿大金省道的百里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初现,广大农民开始与市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城与乡之间,镇是连接两端的桥梁。推动城乡一体化,如果没有镇域经济的强力支撑,就如同一支没有中场的足球队,是不可能取胜的。”大冶市长荣绪俭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动镇域经济的壮大。他告诉记者:“将农民变为市民的关键是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发展镇域经济为大冶城乡融合搭起一个新平台。”

  新建乡镇特色工业小区,是大冶做强镇域经济的一大实招。大冶制订出台了《关于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从2011年起,大冶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镇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乡镇建设工业小区给予贷款贴息。同时,将财政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支持乡镇发展。目前,大冶市乡镇已建或在建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区11个,形成了“一镇一主业、一乡一品牌”的百花齐放态势。

  随着这些特色的工业小区产能的逐步释放,大冶市“四大产业”集群效益开始显现,大冶规模以上企业已达到290家,其中集群内规模企业249家,集群产值达到370亿元。预计到2013年,“四大产业”集群总产值可达到680亿元。

  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了城乡一体化的新能量。大冶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率先破题,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今年上半年,大冶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000元,农民就近劳务工资收入达到3200元。

  傅继成告诉记者,“到2013年,大冶要基本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城镇化率达到50%。”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