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5日 04:43 来源:新京报
■ 社论
对违规收费的高速公路,自查摸底建“黑名单”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监管问责要到位,对拒不听话的要进行严厉的惩罚。
关于高速公路违规收费的问题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江西、黑龙江、湖北等地调查发现,不少地区的机场高速公路实际的收费都远高于物价部门核准的价格,不少地区甚至超过了核准价格的250%。
为什么高速公路实际收取的价格会远高于核准价?以武汉天河机场高速公路为例,该路段的价格远高于湖北省物价局高速公路每公里0.4元左右的标准。据当地物价部门解释,原因有两个:一是机场专用通道没有普通高速公路的规模效应,进出机场的车流量小,大货车少;二是机场路建设之初资金严重不足,投资的香港公司归还利息负担沉重。
这个解释看上去有些道理:要想富,先修路。通过吸引外部资金来解决当地资金缺乏的问题,最终成就本地的发展。但问题是,既然早知道这些路段的人流不是很多,且已经有事先存在的收费标准,为何地方政府还要吸引港商投资?如果地方政府夸大了今后可能的投资收益而忽悠投资商,或者承诺可以违规收费,是不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一个投资商在面对一个涉及数亿的投资项目时,只是偏信于地方政府提供的数据,而没有自己独立展开市场调查,这也算是其经营能力低下的体现。地方政府不能因为其投资了公路,用违规的方式也要保证包赚不赔。
由此可见,湖北当地官员的这个解释完全不成立,反而从另一面证明了一些地方政府在路桥建设和运营中的监管缺位:有些部门已经不是中立的裁判员,相反却替一方队员“吹黑哨”,以达到让其胜出的目的。这已经超越了维护投资商的合法权益的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投资商的共谋———天下没有一桩只赚不赔的买卖,但是根据不少官员的解释,高速公路投资就是不能赔本。地方政府和投资商都不愿亏损,于是成本只能转嫁到公众身上,而且不惜以违规的方式。这当然是不可容忍的。
就在几天前,交通部召开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新闻通气会,宣布今年9月上旬将对全国公路违规收费自查摸底情况进行通报,并要求在明年5月底之前完成清理整改。有媒体称这意味着公路违规收费,9月将有“黑名单”。
其实,除了新华社这次曝光的众多机场高速,近年来媒体还曝光了很多违规收费的高速公路,可以说已有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黑名单”。但是上了这“黑名单”的收费站,很多却照收不误。所以,自查摸底建“黑名单”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监管问责要到位,对拒不听话的要进行严厉的惩罚。
而且,在一些地方政府实际上已经在“吹黑哨”的情况下,对各地监管部门的“监管”也必须发力,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还路于民”。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