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4日 09:22 来源:新京报
近日,我国乳品新国标低于国际标准的话题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有“中国乳业第一大炮”之称的广州奶业行业协会会长王丁棉近日表示,中国乳业现状十分混乱,中国的乳业标准被大乳企以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所挟持,远远低于全球标准。
他的这个说法遭到了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的反驳,那达木德表示,新标准顾及我国超过70%奶农都是散户的现状。如果执行过严标准将害苦奶农。
有关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争论由业内激辩逐渐扩散到社会层面,普通民众对此普遍感到无所适从,同时对中国乳业的不信任也呈持续扩大态势。乳业国标的高与低,究竟谁是最终的受害者?
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提高质量要循序渐进
目前我们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确不高。不过这会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卫生部等部门在制定标准时,肯定已经充分考虑了。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超过70%。小规模散养,往往就在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不是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生鲜乳菌落总数更容易升高。
还有一个现实,就是奶源还远不能满足乳业的加工需要,缺口高达40%-50%。这就造成收奶企业在奶源把关时,底气不足。
提高标准,倒逼质量提升,这样的想法是不错,可是如果脱离了实际情况,就可能导致乳业重创。如果现在就要求按照乳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执行,那么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奶源供应将更紧张,可选的优质奶源更少。
虽然不能为了保护民族产业而损害消费者的健康,但是在不损害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接受循序渐进地提高质量呢?
广州奶业行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奶农间接受害低标准
新标准实施一年,奶农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大实惠,反而间接地受害。
按说国内的乳品需求增长很快,但是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奶农倒奶、杀牛的情况。如果销路好,获利丰厚,奶农怎么可能轻易把牛杀掉,主动退出呢?
因为低标准的乳品,国内消费者是不买账的。现在很多人都想尽一切办法买国外的乳制品,充分显示了我们老百姓对国产乳品消费信心下降。
消费者没有信心,奶农最终也卖不掉奶,或者说卖不上价。
上周,还有奶农跟我反映,一斤原奶价格掉到1.2元,甚至还有8毛钱的,连饲料和人工成本都不够。亏都亏死了,还受什么益?
降低标准,谁获利了?乳品企业。饲养成本降低,企业比较容易收购低价奶源,有条件以更低价格占领市场。企业规模越大,受益就更大。
在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出台之前,专家在各地调研,提出提高标准的意见,基本没有被采纳,显然是有大企业在操作。
■ 网友“微”观
@逗逗飞:人们喝牛奶不是为了强身健体,倒是为了保证别人不破产不倒闭不亏本!
@小生有礼_:质不如人就搞双重标准,国人就该吃二流食品吗? 摘自新浪微博(http://weibo.com)
■ 回应
乳企:“在开会”、“太敏感”
对于上述乳业标准之争,国内几大乳业巨头对外的回应是出奇的一致。在记者就此事几天的采访里,这些企业有的明确表示“不作任何回应”,有的则以“开会”为由拒绝表态。
针对以“开会”不便表态的企业,记者择日再分别几次电话采访时,得到的回应依然是“仍在开会”。
昨日,三元一位负责生产的经理表示,这个话题太敏感,不便发表评论,但是三元执行的是国际标准。
■ 旁观
新西兰乳品商:中国标准差的不是一点
在新西兰做乳品生意的华人邵先生:中国国内的乳品标准的确是他在全世界范围内见到的最低的,和那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乳品标准比太低了,差别好大,差的不是一点点的问题。
其实在乳品标准中,细菌的含量这点是最现实的、和消费者利益关系最大的,现在的情况是,国内老百姓吃的这些乳品品质较差,但却是符合国家标准的。
细菌含量的控制,在技术上不是很难的,这个问题国内现有条件下也是可以解决的,但目前这样的情况,可能就是和管理体制、标准要求有关。这不是做不到的问题,也不是技术上的问题,完全是企业为了出产量、提高效益,牺牲了大家的身体健康,稍微控制一下情况就会好很多。
企业的利益、道德的标准、人的健康、法律标准,这完全不能做比较的几点,却被拿来放在一起。
在新西兰,乳品的标准制定完全是专门的乳品管理局制定的,是国家政府的一个单位,要求特别严格,企业是参与不到的。而国内的协会是民间组织,这完全是两码事的问题。
■ 案例
消费者反映
奶站储存不当 鲜奶不鲜
一位消费者向本报记者说,其家里订的某知名品牌的鲜奶,5月中旬,天气热了,奶也不新鲜了。下午送奶的人刚送到,我们就拿回来放到冰箱里,当天晚上喝的时候已经发酸。孩子因为喝了这奶闹肚子。
向订奶站反映此情况后,奶站的建议是由下午送改到上午,因为上午是从厂里刚送过来的。
“这说明奶站自己并没有冷藏储存措施,暑天里放大半天,肯定坏呀。”这位消费者表示,难怪国内标准要低于国际水平,事实表明,乳企的软硬件就是跟不上。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静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