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实现从“吊庄扶贫”到“生态移民”的跨越

2011年06月25日 08:43 来源:经济日报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十二五”时期将南部山区困难群众整村搬迁到近水、沿路、临城地区。“今年4月12日,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攻坚工程正式启动。”固原市委书记李文章告诉记者,自治区生态移民的主战场在固原,重点难点也在固原,固原要努力圆满完成这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和谐工程和发展工程。

  这是一个绿色环抱的村落。红砖、青瓦、灰色雕龙屋脊,村道两侧是整齐划一的500多座现代农宅。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团结村村民马玉清正在家里忙着装修,瓷砖挂面,地砖铺地,太阳能淋浴洗漱间,一切俱全。“这两年靠着3个大棚、6头牛和外出打工,家里有了七八万元存款,下一步还想再建一个30平方米的牛棚。”马玉清乐呵呵地说。

  “什么叫生态移民,来团结村一看就知道了!”同行的三营镇镇长何尚军介绍说,“这个村是2008年底为了安置原州区开成镇505户贫困群众兴建的。你看,这边是文化活动室、体育休闲广场,那边是技术培训的远程教育室。隔两条乡道是中学、小学、医疗卫生所、养老所。往远看是3年来我们建设的绿化7公里地埂林,栽植了漳河柳7000株。村里还设置了30个垃圾池和55个垃圾箱。”

  在六盘山脚下的原州区头营镇利民村,244栋日照温棚沿乡路两侧一字排开。“到我家温棚里看看吧,第二茬西红柿长势好着呢!”60岁的村民海国清从温棚中走出来对记者说,他是去年9月与山上8个乡镇400户农民一起迁到这里的。“搬到这里后不仅有房住,有了自来水,养起了牛,还建了大棚,第一茬西红柿我就实挣了8000元。”海国清说,“从育苗、施肥、灌水,尤其是调节大棚室温,政府都派人来手把手地教。”

  固原市主抓生态移民的副市长田治富说,移民搬迁不是简单的搬家。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致富”的目标,固原针对性地展开了多方面工作:设立了专门机构,向62个乡镇派驻工作队;科学编制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编制出台了《固原市“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2011年固原市生态移民实施方案》;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建立了“定目标任务、定时间进度、定责任人员、定工作措施、定责任追究”和“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乡级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五定四包”制度,抽调市、县、乡近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宣传;严格标准加快建设,按照“七通七有”统筹规划标准加快建设移民新村路、水、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全面开展移民群众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扶持移民依托城镇发展二、三产业。

  据介绍,宁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实施“吊庄扶贫”,把特困区整体按照村集体搬迁到有条件安置的地区。那么,固原市如何实现了从“吊庄扶贫”到“生态移民”的跨越?固原市市长白尚成告诉记者:一是实现了搬迁形式的跨越。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实施大规模的、多元化的整村搬迁。

  二是实现了群众目标满意度的跨越。过去,搬迁困难群众只要求能喝上水、能种上水浇地、过上温饱生活即可,现在困难群众渴望奔小康,对住房、道路、环境都提出很高的要求。

  三是实现了社会管理从粗放到集约的跨越。过去,只为搬迁的困难群众提供低标准的生产、生活硬件设施,现在不仅要为其提供高标准的生产、生活软硬件设施,还要为其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尤其要配套教育、卫生、文体娱乐、劳动保障等现代社会服务。

  四是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跨越。一方面要让搬迁群众落脚地的人居环境是绿色的、环保的,另一方面,随着固原地区几十万人口迁出,也极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成果。五年后,六盘山地区森林覆盖率将从今天的17%增长到25%。

  白尚成表示,“早搬早主动,早迁天地宽。固原五年间将要完成移民搬迁23.2万人,占全区生态移民总数的60%,这副担子不轻。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从‘吊庄扶贫’到‘生态移民’的跨越!”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经济日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