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7日 00:0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石山
23日下午北京迎来大范围强降雨,截至16时30分,市区大部均出现明显降雨。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受此影响,城区部分路段出现拥堵现象,首都国际机场所有进出港航班均被取消。
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每年夏天,不少城市便会陷入这种“宿命”之中。据新华社报道,此前,由于暴雨突袭,江城武汉突然变成“水城”,此处“水漫金山”,那里“行车如船”。正当人们反思城市管理水平时,首都北京同样水漫金山,行车如船,与此同时,不少市民纷纷调侃:“哥今天不是没带伞,是没带船。”
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原形毕露,委实令人沉思。著名作家龙应台有个妙喻,要分辨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一个城市发达不发达,不是看GDP,不是瞧高楼大厦,也不是看市民的生活水平,更要看内涵,看软实力,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
突降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
面对“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的现状,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三方面问题。其一,如何做好暴雨预警机制?北京这场暴雨确实来势快、势头猛,简直让人措手不及。但是再快再猛,也会有迹可循,相关部门在预报暴雨的同时,能否建立较为详细的应对机制?不能等了暴雨来了才慌了神,老百姓被困水中了,才出手相助。如果早点提醒以及尽快布局的话,老百姓也会心中有数,妥善安排自己的出行等等。
其二,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特别是地下风貌?中国社科院学者袁晓勐直言不讳地称:“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很显然,这种严厉的抨击不是无的放矢,它的确勾勒出了不少城市积弊。避免悲剧重演,最后的方式就是吃一堑长一智,简言之,就是在以后的规划中,别再只注重面子,而忽略了里子。
其三,如何积极应对城市大涝和瘫痪的局面?城市一涝,百姓就会举步维艰;城市一瘫痪,无疑更可怕。面对大涝和瘫痪,城市管理者应该多思考一番,多着力应对,毕竟,我们看到不少城市每年都涝、每年都瘫痪,如此局面一再重复,令人绝望!因此,对现有不合理的地下设计,可以调整的就尽快调整,可以疏浚的就及时疏浚。提前应对,方可临危不慌。
城市逢雨必涝,是考验更是考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判断生活更好的指数有很多,城市不涝、不瘫痪应是最基本指数之一。法国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为了城市的良心,为了老百姓生活得舒心,城市管理者应多用心,多些细心,多一些良心。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