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7日 08:03 来源:经济日报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各项事业的基石。在新形势下,湖北省以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五个基本”为重点,健全组织领导、服务群众、宣传教育、民主管理、和谐稳定、激励保障、考核评价等“七个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
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侯长安说,“依托创先争优活动载体,湖北着重在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作用。”
细致服务
社区党建迸发活力
在唐蔡社区功能齐全的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前,武汉市江汉区唐蔡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妮向记者介绍说,这个服务中心总面积500多平方米,一楼是“一站式”服务大厅,楼上有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居民说事室、电教室、健身房、心理咨询室等。记者来到居民说事室,房间布置得很温馨,像居民家的客厅。李妮说:“群众来‘说事’,在这种居家的环境中沟通协商,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社区党组织为群众所做的,并不是什么大事,很多都显得细微琐碎。居民董元虎说:“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小麻烦能解决,小需求能满足,日子就过得舒心顺畅。”
有了活动阵地和服务场所,江汉区又将工程“招投标”机制引入党建工作。区委组织部每年年初制定全区及基层组织重点建设项目,各基层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每年向区委组织部申报一至两个具体项目,申报时需提交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方案经区委组织部论证后方可正式立项。
“实行党员电化教育,落实楼宇党建、园区党建、区域性非公党建、党员先进性量化考核”等,纷纷变成“项目”,并被一一落实。在这里,行政区域界限被打破,在人口密集、党组织众多的区域内,构建起不分级别高低、不论隶属关系的“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实现了“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设施共享、活动共搞”。
目前,湖北省已建立区(市、县)级服务大厅73个、街道服务中心451个、社区服务站点4783个,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咨询、证件办理、民政救助、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服务项目进行整合,规范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居民说事厅、党员(居民)活动室,搭建服务居民群众的平台。
针对社区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各地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荆州市沙市区在所有街道、社区都建立了“爱心服务连锁点”、“爱心志愿者帮扶点”;宜昌市西陵区建立了社区党员工作室38个,选配了1322名素质较高、热心社区工作的党员担任志愿者,实行轮流值班。
截至目前,湖北省街道社区共建立各类志愿者服务组织8157个,志愿者达到30多万人,党员占到了其中的一半以上,并初步形成了“社区党委(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门单元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网络。
设置创新
农村党组织生机勃勃
6月3日,秭归县茅坪镇陈家坝村村民刘晓芹来到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办理生育证,登记、填表、审查、盖章,不一会儿,村妇女主任杜国年就将办好的生育证交给了她。刘晓芹对记者说:“服务中心真是服务老百姓的好‘场子’,既能说事办事,还能买东西,我们现在真是生产离不开它、生活离不了它。”
按照完善说事议事、便民服务、文化娱乐、商务流通、医疗卫生“五大中心”的要求,秭归县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制定了新建和改造方案,整合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全县新建改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86个。看到卫生室、图书室、村务公开栏等一应俱全的“新家”,基层党员群众高兴地说:“支部有了办公活动场所,群众有了向心力。”
秭归县仅仅是湖北村级组织建“新家”的一个缩影。2006年以来,湖北省共分四批推进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共完成新建项目9232个,改扩建项目15438个,基本做到了每村都有规范适用的办公活动场所。从2010年起,湖北省提出,把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成融“强化党务、规范村务、优化服务、拓展商务、协调事务”于一体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去年,全省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2300多个,其他多数村也按照“五务合一”的要求进行了提档升级。
硬件建设上去了,软件建设也必须跟进。湖北省投入1亿多元分区域建设了8个省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示范基地,每年由省财政安排500万元用于集中培训村党支部书记。去年以来,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中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从市县乡机关优秀党员干部中选派了3200多人到贫困村、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了一大批社区工作者和一批大学生“村官”。民主选举村干部、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恳谈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得以广泛推行;还设立了全国首个省级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先后支持400余名大学生“村官”立足农村、带头创业。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把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技术服务结合起来,不仅促进产业壮大和农民增收,也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胡志强说。
对此,崇阳县白霓镇杨洪村党支部书记王正良深有感触。两年前,武汉精武公司向该村发出了养鸭订单,却没有得到村民回应。经核算,王正良觉得养鸭供给精武基本没风险,可习惯了踏实种地的村民却不敢尝试。王正良与村里的4名党员,合作办起了杨洪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一次养鸭2.4万只,一年可养8个周期,一只鸭赚1.5元,他们第一年的纯收入就将近30万元。养鸭赚钱的消息很快传开,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这时候,一个新的党组织“崇阳县杨洪种养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产生了。合作社党支部主要是带领村民养鸭,党员干部们指导村民建鸭棚、学技术、提供市场信息、统一防疫等。很快,合作社规模就扩大了3倍。王正良说,“因为企业党支部直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更贴近群众利益,号召力就更强。”
近两年,湖北各地采取“支部+合作社+社员”、“支部+协会+会员”等模式,把党组织的影响力延伸到产业链上,农村党组织加强了凝聚力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湖北还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专门编发了《湖北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推广了120个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各地按照“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
完善体系
彰显基层党组织作用
在湖北,非公企业党建开展得红红火火。
几年前,身为公务员的崔为权下海创业,建立了洪湖市得记食品有限公司。市里专门为公司选派了党建指导员,建立起党组织。党组织能不能获得公司上下的认可与支持?崔为权有些担心。一个突发事件让崔为权有所触动。去年6月,公司生产车间突发大火,很可能危及新厂房。一些员工拿上灭火工具就冲了上去。他们中一大半是党员,而且,发出号召的正是党员干部。后来,崔为权又发现,有紧急订单的时候,最容易调动的是党员,有新工艺上马的时候,学得最认真最快的也是党员。“党建工作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崔为权终于有了体会。
“现在,党员胸前佩戴着两块牌,一块工作牌,一块党员标志牌。在公司,党员代表着一种荣誉”,崔为权说,“公司党员已经由开始的15名发展到现在的38名,今年上半年就有80多名员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目前,湖北省共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1.3万余个,占应建总数的98.7%;在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2524个,占应建总数的82.3%;向1.6万余家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联络员1.2万余名。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写字楼里、建在小区楼栋中、建在班组里、建在生产线上……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层党建体系在湖北初步形成。
基层党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党的组织资源,开展大规模的“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湖北省组织省市县乡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与村党支部结成“一帮一”的共建对子,重点指导和帮助村党支部“建强一个好班子、制定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项目、建设一个好阵地、完善一套好制度”,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的引领、整合和保障作用。
宜昌市大力实施“百企反哺”工程,组织市直重点国有企业、省在宜昌的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结对帮扶247个行政村,先后启动各类项目429个,直接帮扶物资、资金达29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村企联动、携手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态势;荆州市通过“百企扶百村”活动,全市450名民营企业家与426个村实行对接,共落实扶持项目600个,投资3.57亿元,用于扶持企业发展、培训农民工、改善村容村貌,使村民得到了实惠。
目前,全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覆盖到全省所有村,帮扶困难群众25.6万户,落实帮扶项目3.4万余个,帮助兴办集体经济项目16000多个,支持各类建设资金和物资10亿多元,受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上图: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石板溪社区党员在创先争优党员承诺公示牌上签名。 本报记者 李树贵摄
中图:武汉市江汉区唐蔡社区“党员居家活动中心”的党员们正在交流社区工作心得。
下图:武汉市江汉区11医院党员义务为外来务工人员免费体检。
(湖北省委组织部供图)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