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7日 08:03 来源:经济日报
地处渤海湾南岸的寿光市是小清河最后流经地,最东边的羊口大桥断面是河水入海前的最后一个监测断面。站在羊口大桥放眼望去,一河清水静静东流,海鸥在河海水天之间追逐翻飞,两岸芦苇随风摇曳,岸边浅水区里鱼虾成群游动。我们无法想象渔民们描述的七八年前“人走在桥上要捂着鼻子快跑”的景象,只见环境监测站站长范黎明熟练地从河面提取一桶清水,经现场检测,COD浓度25mg/L,氨氮4.45mg/L。
这是6月2日入海前的小清河。这一天,山东省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水质,COD平均浓度为29.7mg/L;氨氮平均浓度为1.4mg/L,无一超过“606”——COD60、氨氮6。
自2003年以来,山东省经济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以小清河为代表的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水体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却年均下降了19.9%和18.9%,目前,这59条河流全部实现了“恢复鱼类生长”的目标。
(一)
看着河中的小青鲤,田先生不住地摇头表示懊悔,“当初我要是相信李晓光的话多好啊!”3年前,任沾化县委常委的李晓光曾力劝田先生到徒骇河边投资水上旅游项目,但黑臭的水面与脏乱的河岸吓退了田先生。“当时我对田先生说,不出3年,这河肯定会变得又宽又清。”现任滨化集团副总经理的李晓光对记者说,因为“政府的决心很坚定、目标很明确”。
当时的目标是,2010年底河里要见鱼。这意味着水质必须控制在“606”以下,最好是“404”以内。
与田先生一样,那时曾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山东河流治理难度大,“见鱼”的目标难以实现。
难在哪里?山东省环境承载力比较低,人均356立方米的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量的六分之一;经济总量大,结构偏重,“两高”行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大,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COD排放均居全国前列。
“正是由于难度大,山东省需要更严格的水排放标准。”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
严格到什么程度?
取消行业排污标准,施行更为严格的流域排污标准。
当然,各地和企业都需要时间。于是,分阶段、逐步加严,以目标控制排放量的倒逼机制由此形成。
最先迫近的是造纸业。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告诉记者,他们从2002年开始编制严于国家标准的《造纸行业水污染物省地方排放标准》。曾有人担心,严于原国家标准4倍至7倍的标准会把山东的造纸业逼上死路。然而,经过数年的标准倒逼,山东造纸业非但没有垮掉,其行业产能产值、技术水平的领先优势反而让山东成为造纸强省。
继造纸业之后,山东环保部门又陆续发布实施了纺织染整、淀粉加工、制药等13项地方行业标准,方式仍是逐步加严。
去年1月,最严厉的标准、也是很多地方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发生了:山东在全国率先取消行业排放标准,全省4大流域全部实施统一的流域排污标准。
“这个标准对我们企业来说,根本谈不上严不严。”济钢集团副总经理薄涛告诉记者,因为济钢早已按省里的分阶段目标提前行动了,企业现在的努力方向不是如何应对省里的污水排放标准,而是怎样少用新水。
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并没让山东人满足,他们继续着“一步一加严”的方法。去年初,山东省提出了更高的河流治理新目标:省长姜大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年底前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恢复鱼类生长”,环保厅立即据此明确了常见鱼类能够稳定生存的技术参考指标“606”。这一“见鱼”目标,让全省干部群众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也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兴奋。
“真正下决定,河的问题能解决。上面动真的,下面也就动真的。”潍坊市副市长刘伟说。
果然,鱼儿悄然回到河里,一条河、两条河……去年秋天,“见鱼”河流超过50条;年底,59条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条件目标。今年6月,记者来到山东时,不仅59条省控河流全部鱼现虾游,就连对水质要求极高被称为“水中熊猫”的桃花水母,也在淮河流域的泗河大量出现。
(二)
在小清河流域采访中,记者深切地体察到体制优势在流域治理上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小清河源头城市济南,还是沿河的滨州、淄博、东营、潍坊,抑或半岛流域、沂水源头,各地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的一幕幕场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强有力的制度优势,是“见鱼”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
“当然,在规制、市场、科技等方面,我们还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张波表示,通过对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学习、消化,山东省探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超标应急管理机制,即“超标即应急”的零容忍工作机制和“快速溯源法”处理程序:一旦断面发现超标情况,1小时内启动应急处置程序,24小时内锁定污染源并加以处置。
不仅如此,山东省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用、保”这“技术三策”。
所谓“治”,就是通过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面源污染治理等手段,实现对污染的全过程防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鱼类稳定生存的标准才能排放。
所谓“用”,就是在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流域内季节性河道和闲置洼地,建设中水截、蓄、导、用工程,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辖区内部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
所谓“保”,就是狠抓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张波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科学治理让山东每年增加了30多亿立方米的水资源,这对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齐鲁大地而言,既解了“渴”、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三)
当然,仅仅有决心、有方法还不够,让决心成为现实、方法行之有效的决定性因素是人。
“我相信山东干部的执行力,只要决策正确、决心明确,各级干部就会千方百计完成任务,这是山东干部的一个特点。”省长姜大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的这段话,把“见鱼”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性、决定性因素说得很明白,“除了干部的执行力,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给了我们信心。”
淄博市环保局局长李洋讲了一件事。2009年12月的一个深夜,群众举报某化工厂水有异味儿,李洋立即带领环保执法人员连夜赶到这家化工厂。李洋在厂门口被告知,厂长不在。“问题必须立即解决!”李洋说,“我们就坐在门外等。”刺骨寒风中,市主管领导也赶来了,陪李洋他们坐在水泥地上等。企业家被感动了,两个小时后,工厂的大门打开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如今,这家化工厂已成为减排治污先进单位。
在济南,在滨州,在潍坊,在东营……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拥护,这正是力量的源泉!”刘伟说。
6年前,王锡清还在桓台县莉家镇镇政府上班,听说要在自己村附近建立猪龙河水质监测站,他毫不犹豫回到村里当上了一名检测员。“能为河水变清出力,比在镇里挣几个钱好得多。”王锡清说。
1年前,沂源县委书记韩国祥陪记者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故乡”调研时,村民们争相送上鲜美的樱桃、蜜桃等,感谢县委县政府决定关闭、搬迁沂河边的污染企业,让河岸的水果因绿色无公害而“一个卖三个的钱”,而韩国祥则真诚地感谢沿河干部群众当时的理解与支持。因为环境好、水质好,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几年间“成长”出5个上市公司,更成长出一个现代制药产业集群。
干部的执行力与奉献,群众的理解与参与,企业的投入与创新,河畔人家和沿河企业的积极搬迁,甚至在校学生的义务劳动,人的力量,凝结成坚实的推动力,让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治污河水决心成为现实,让59条河流复清见鱼。人们相信,这力量将推动山东诸河向着更清更洁更美的未来,“一步一加严”地继续前行。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