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9日 00:0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一个人没有稳定的户籍,在社会上没有稳定的身份,就容易沦为流民,从而给社会带来道德风险,甚至政治风险。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自觉,与时俱进,毫不犹豫推进户籍改革。
据有关资料,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达到90%以上——也仍然有近10%的大学生工作没有着落。另一个事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佐证,那就是考研热潮一波高过一波,前不久有消息说,某大学某寝室8位女生无奈一起读研。
对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来说,“毕业即失业”。这绝对是个大问题。因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而走极端甚至自杀者,时有所闻。极端行为也有可能从指向自己转而指向社会,专门研究社会危机问题的学者于建嵘曾不无忧虑地谈到,从大学毕业的失意知识分子有可能构成中国社会重要的不稳定人群。
今年5月最后一天,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城市应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就(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让各大媒体兴奋不已,纷纷以此为题进行报道。事实上,这仅是在通知最后一点即有关“保障就业权益”的条款中提到而已。
更重要的是,这也不算什么新东西,都有点陈谷子的味道了。早在2009年1月,专门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已明确提出:“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细一看能发现,上次是“要取消”,这次是“应取消”,力度还有所减轻。从过去的经验看,“应取消”极其可能在现实上流于“未取消”。
但户籍改革可能已不容再“忽悠”!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有许多调整,但总体上可以说改动不大,尤其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农民有“二等国民”之嫌。甚至某些地方还不如过去,这最明显表现在高校毕业生落户上。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考上大学是“鲤鱼跳龙门”,从此摇身一变为城里人或单位人,寄托了多少父老乡亲的希望。但时过境迁,而今考上大学要迁户口,但大学毕业却面临退回原籍的命运。说令父老乡亲寒心,并不夸张。事实上,办户籍手续是现在高校毕业生一块心病。
一阵子凑合或许是可以的,但长此以往,恐怕不行。不只是从乡村走出的高校毕业生群体非常庞大,而且越来越庞大,即便把他们的户口退回原籍,他们也难以回户籍所在地生活和工作。有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都不大愿意再回乡村,何况接受完几年大学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单纯从这一点讲,户籍改革也势在必行!
但原因更在于户籍本身的性质,户籍问题与经济紧密相关,但绝非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涉及社会秩序甚至道德秩序,是个深刻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从思想高度讲,户籍直接关连“我是谁”的问题。一个人没有稳定的户籍,在社会上没有稳定的身份,就容易沦为流民,从而给社会带来道德风险,甚至政治风险。
俗话说“流则为寇,坐则为王”。一个社会系统要走向和谐与美好,需防止“流动性泛滥”。流动性泛滥导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仅美德无从成长,和谐成为泡影,甚至整个社会与人心都陷入混乱。民间之所以流传所谓“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人”,原因也就在于乱世的流动性泛滥。
户籍的意义正在于此,给人以身份,能让人安营扎寨。把农民工尤其从乡村考出的高校毕业生从原籍地释放,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就(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是增进价值投资的做法,再退回原籍则严重涉嫌歧视。
中央政府必须下定决心,各级政府必须高度自觉,与时俱进,毫不犹豫推进户籍改革,不只是让高校毕业生能身有所属、心有所安,而且要让每一位国民都身心所属、心有所安。唯其如此,和谐社会建设才能够更加顺利,中华复兴之路才能够更加平坦!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