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我对侨界的家长里短有感情”

2011年06月29日 20:31 来源:上海侨报

  访2009全国侨务系统先进个人金晨辉

  对金晨辉来说,11年前从部队转业到普陀区侨办,“两份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干惯了干净利索活儿的金晨辉开始学会处理侨界群众中复杂琐碎的“家长里短”。

  作为单位里的中青年骨干,金晨辉始终坚持“涉侨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他也很关注侨界年轻群体,为他们的烦恼呼吁奔走,更注意向他们取经学习。在金晨辉看来:“青年人面临事业、生活上的各种重大转折,把他们的问题解决好了,侨界的未来才会好。”

  侨情调查要交满意答卷

  走进上海市普陀区侨办科长金晨辉的办公室,正看见两名桃浦镇的统战社工在向他咨询侨情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说姐姐本身是侨眷,但去世了,那么妹妹是直系亲属,就是我们普查的对象。但姐夫不属于侨眷,也就不是我们的普查对象。”金晨辉耐心地解释道。

  金晨辉告诉记者,6月1日开始启动的上海市侨情调查工作已经在普陀区全面铺开,有些街道的侨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对归侨、侨眷的界定范围不是很明确,都会上门或打电话请教他。“他们都很虚心卖力,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把这次侨情调查工作做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金晨辉说。

  2000年9月,金晨辉从部队转业到普陀区侨办,“对我来说,这两份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金晨辉坦言,刚开始做侨务工作,感到很不适应。“以前在部队担任机要工作,做的事比较干净利索。到了侨办,开始处理一些复杂琐碎的‘家长里短’,却也慢慢地培养出了感情。”

  首创“三区”联动新模式

  10年多的时间里,金晨辉始终坚持“涉侨工作无小事”的理念,树立起了良好的党员形象。他虚心好学,“经常翻翻《侨务研究杂志》,关注侨务理论动态。”金晨辉还特别愿意与年轻的新侨人士聊天交流,“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得很多有用信息。”

  金晨辉总是根据社区侨情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建工作。“桃浦镇街道的侨资企业比较多,我们就引导他们如何在创造企业效益的同时回报社会;长寿路街道的商务楼宇集中,楼宇党建工作就成为了我们的重点;宜川路街道居住着社会各界人士,层次较高,我们更要做好涉外宣传工作……”

  在金晨辉和普陀区侨办的共同努力下,全区的社区侨务工作呈现出生机与活力。长风社区还在金晨辉的指导下,构建了“三区”(社区、小区和园区)联动的社区侨务工作模式,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长风街道还因此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单位”。“做侨务工作要善于动脑筋,不断地总结和归纳。”金晨辉说。

  信访是“侨务工作第一线”

  金晨辉把信访工作称作“侨务工作第一线”。在他的办公室里,四面大红色的锦旗十分醒目,其中一面是日本留学回来的胡昊和朱娴夫妇送来的。“他们是我信访工作的对象,当时一起送来的还有几颗红蛋。”金晨辉告诉记者。

  2006年,年轻的胡昊和朱娴夫妇从日本学成而归,但是还未确定归侨身份。就在这时,朱娴怀孕了。根据我国法律,他们已有了一个孩子,再生一个就是“超生”。金晨辉说,“当时朱娴已经怀孕7个月了,我和侨办其他工作人员在夫妇俩来访说明情况后,站在他们的位置上考虑了问题,最后及时为他们确认了归侨身份。”这让夫妇二人感动不已。

  在金晨辉的眼中,信访工作始终处在侨务工作的第一线,做好信访工作,就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信访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不仅要用心办事,换位思考,还要诚心为侨,细心分析。”金晨辉说。

  侨眷彭大启的女儿因好赌成性,与丈夫离婚后带着儿子回到国内。由于女儿好赌,对孩子不闻不问,彭大启只好拖着年迈的身体来到区侨办,希望得到帮助。金晨辉不仅帮助目不识丁的彭大启撰写材料,还亲自与教育局的相关人员联络,落实了孩子的入学问题。“后来彭大启到办公室来了好几次,我正好都不在。后来才知道,是特地来送锦旗的。”

  无论是历史遗留问题、动拆迁、子女来沪就读,抑或是出国定居后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金晨辉始终以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为基准,用心做好侨务信访工作。2005年至今,普陀区侨办共接待侨界来访600多人次,信访结案率达到98%。

  金晨辉以自己的真诚和努力赢得了侨界群众的信任,也获得了众多荣誉。他被评为 “2002-2004年度上海市侨务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和“2002-2005年度上海市社区侨务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和2009年,金晨辉分别获得了由国务院侨办表彰的“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侨务系统先进个人”称号,科级干部获得如此级别的荣誉,这在上海的侨务工作者中并不多见。

  赤子心声

  6月15日,致公党上海市委、上海市侨联和欧美同学会联合召开“爱国奉献跟党走”上海侨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座谈会,多位著名侨界人士在会上发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说了对党的真挚情感,表达了一个共同主题:“在自己的青春年华里,回国发展,是今生无悔的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著名律师段祺华:

  作为第一批在改革开放归国投资创业的海外学子,我庆幸自己二十多年前的选择。

  1992年,当36岁的我拿着家中仅有的10万美元积蓄毅然辞去美国的工作时,我对朋友说,“我不是瞎蒙的,回国一定有出息!”我当年的全国第一张‘编号00011号’的归国留学生证如今成为了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回国后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我的梦想与祖国奔向现代化的时代车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我的努力告慰了曾经浴血奋战的先烈们。我的经历也体现了致公党人永远与国同忧共喜,民主党派人士与共产党风雨同舟的优良传统。

  市人大代表、静安区侨联副主席、辉瑞生物制药公共事务及政策部企业事务总监冯丹龙:

  我们一家人都深受祖父冯玉祥将军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永远跟党走成为我坚定的人生信仰。在美国完成学业后,父亲的一句 “你的事业应该在中国”让我果断选择回到祖国,加入辉瑞中国,成为中国的0001号员工。作为一名归国学子及外企管理者,我会始终将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教授廖万清:

  我生在新加坡,长在新中国,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时刻牢记党的恩情,因为我的一切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献给党。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拯救了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建设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是党把我从一名海外赤子培养成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党把我从一位普通的战士培养成为共和国的将军。 (李宇萍 )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