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2日 02:30 来源:一财网
“好公司+便宜的价格=买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买入条件。而往往是简单之中有大学问,上期我们分别讲了铝行业和品牌服装,根据公司经营情况能够了解公司好坏,但是价格是否便宜则是另外一个话题。
在市场上,对于公司估值的方法有很多,PE法、PEG法、PB法、DCF法等各种方法,其中PE法比较简单并且受到市场大众所青睐,因此我们谈谈PE法估值。其实,各种估值方法孰优孰劣难以区分,但是用的人越多,其估值法的价值可能更加容易被体现。
市盈率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同一只股票在不同的软件或不同的杂志上却显示不同的市盈率。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数字:股价和每股收益,其中股价是确定的,之所以会有不同的PE值是因为用了不同的每股收益。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方法:
1)静态市盈率用去年每股收益,这种方法在第一季度还可以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下半年还用去年的静态市盈率时效性也就低了很多。所有利用历史的数据方法都有一个假设——未来将复制历史。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方向是向前的,更何况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所以这种假设不适合发展中的中国市场。
2)动态①市盈率用最新季度收益/季数*4,很多公司的收益具有季节性,例如工业企业回款,导致前三季度业绩难以释放,而有的商场则一季度业绩释放不错,但之后的二、三季度则反而业绩一般。因此,对于有季节波动性较高的行业这种计算动态市盈率的方法不太合适。尤其在中国市场,由于中国整体经济科技含量较低,原始农业,制造业和与其相关联的消费业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所以中国经济的季节性较为明显。那么,这种简单的动态市盈率同样有其不合理之处。
3)动态②市盈率用顺延最近四个季度之和的每股收益,这种方法较为中规中矩。
因此,我们认为,用顺延的最近四个季度业绩之和每股收益比较好,在有的软件显示的是PE(TTM)。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具有历史将被未来复制的假设。我们在利用所有这些PE方法时都要认识到它们利用历史的局限性。而在此同时投资者可以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未来发展率对上述PE方法进行补充。其概念简单而言,就是用上述每股收益乘以投资者认为合理的发展速度。投资者在用自己的预期加入到PE公式中时投资者的主观思想和对上市公司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憧憬同时被纳入其中。这时,合理和不合理的界限就会被悄然模糊。
介绍完市盈率的计算之后,如何用市盈率法来辨别个股的估值,这点非常重要。首先我们来看一下A股市场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情况(在此我们以动态②市盈率为基准)。
从下表可以看到,10~70倍市盈率公司家数依次是222、315、405、308、179、111家,供给占了市场70%的公司。而其余的7类一共662家,才占30%。
一般而言,我们把上市公司分为三类,其一是亏损股(<0),其二是微利股(>100),其三是正常的。之所以这么分非常简单,因为亏损股和微利股由于每股收益过低甚至亏损,使得PE为负,甚至是极高,这样的上市公司不太适合用PE法来分析估值是否合适。
因为PE的数值就是告诉您如果投资顺利,公司盈利稳定,多少年能够收回本金。一旦是负值或数值过大,例如有的公司2000倍市盈率,在其利润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估计一般人等不到2000年后的投资回报。
而亏损股和微利股,尤其是形成了一个行业的亏损或微利,这往往是要看行业及个股是否存在着整体的盈利改善。请大家注意,一个上市公司业绩亏损很正常,但如果是一个行业,尤其是不会消亡的行业整体出现微利或亏损,那么这个情况便不是非常正常。市场的发展往往将会把一个行业整体替代,例如打字机和传统自行车制造行业的衰败便是最近的案例。
何谓正常的市盈率?一般我将市盈率在100倍以内的视为正常市盈率。虽然我们看着100倍市盈率已经很高,而且合理情况下我们也很难预期我们活够100岁然后得到投资回报,但是我依然认为100倍以内的市盈率属于正常。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投资主要是投资预期而不是现实。一般的机构研报在做上市公司业绩预期时往往是预期三年,当然谁也不能保证三年的预期正确,但却是大家都在这么做。而上市公司中经营好的年景,即便不是亏损或微利股,业绩增长50%~200%也是常有的事情。那么从机构的三年预期及上市公司业绩波动来看,100倍市盈率很容易在下一年或未来的预期中变成30~50倍。
具体是对是错谁人知晓,市场的现状是这样,大家暂时都在这么看,都在这么想!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如果按照市盈率分布来看,一旦市盈率高于了50倍之后,这个公司已经比市场一半多的上市公司贵了。既然你买了一个比市场一半公司都贵的公司,那么就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这个公司是否真的处于业绩高增长状态中,且增长周期却是在可预期的一年以上。如果是高增长,但增长的时间预期比较短,那么也就是借着故事走上一波,很难走得长远。所谓的高估值高成长,这样的公司毕竟很少,大部分还都是披着羊皮的狼!
(作者为北京凯世富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