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钱荒!钱慌!

2011年07月05日 04:21 来源:济南时报

  

钱荒!钱慌!
□本报记者 王颖军

  为防通胀蔓延,央行更多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紧缩货币市场,资金实际价格被推高,加息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中小企业正在深刻体会“钱荒”,银行为了存贷比考核甚至用钱买钱,部分中小企业贷款成本不断上升,大量中小企业被银行拒之门外。

  与此同时,严重的负利率带来民间“钱慌”,民间借贷繁荣的背后是高息揽存,许多老百姓把原本存在银行的钱转入“灰色地带”,民间金融机构悄然成为百姓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阵地。一些有能力从银行贷款的企业,贷款不用于实业,而是流入民间借贷“池子”,通过二次放贷坐享高收益。

  银行揽储大战怪招频出

  系统有毛病,不能转账

  上周记者到一家国有银行的支行采访,原来一般坐在贵宾理财室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理财师们竟一个都没有找到。支行负责人笑着说:“到了半年考核的重要关口,他们都出去拉存款了。”根据这家银行公布的年报,其存贷比距离红线最远,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揽存压力?这位负责人说:“最近这半年,央行每个月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大,明显感觉到钱紧了,半年大考,存贷比指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下半年的可放贷额度,信贷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能不重视吗?”

  在另一家国有银行,不少客户反映,6月底办理几十万元以上的转账业务太难了,柜员一般说系统有毛病,或者说输入账号错误,不能转账。有的客户着急讨说法,银行方面就会送购物券、花生油等给予安抚,劝客户先别转走资金,7月之后再说。

  资金面更加紧张的中小股份制银行,揽储大战更为激烈。与记者相熟的一位银行高管反映,6月下旬,不少银行为了拉拢千万元级客户,以钱买钱,1000万元存两天,就可以拿到3‰到5‰的高息。

  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揽储是各家银行都用的招数。保本型理财产品在存贷比考核时可以直接纳入存款指标,只要对比一下六月底、七月初这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就可以看出银行的良苦用心。记者持续关注了同一家股份制银行发行的保本型产品,同样是20万元的起点、一个月的期限,6月25日发行的年化收益率为6.5%,7月1日发行的年化收益率则降到了5%。

  “考核节点已过,银行暂时不需要花那么大的成本来吸引资金了。”这家银行的理财经理解释。但他同时表示,由于自6月份开始监管部门的考核办法发生变化,不仅重视月末、季末、半年末存款余额,也考核日均存款,在货币政策不放松的前提下,7月以后银行的揽储压力仍然很大。

  民间借贷成百姓投资新渠道

  月息2分,信得过我就来存

  “你说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太低了,和民间借贷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7月4日,济南市民张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投资经历,“我原来有一套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前年卖了40万元,全部投到朋友开的民间借贷公司,我用利息在高档社区租房,两年时间,利滚利,不仅可以供我们全家人吃穿住用,40万元本金已经变成了80万元。”

  记者对民间借贷的可靠性表示怀疑,张女士说:“的确是灰色地带,一般是自己了解对方的底细,或者有可靠的亲戚朋友介绍,才敢把钱投进去,关键还是看对方把钱投到哪了。比如有的民间借贷公司只做中介业务,借贷方在出资方手里有房产作为抵押,就比较安全了。”

  在市场资金面趋紧、资金价格不断抬高的情况下,大量民间金融机构已经放弃了原来只收取担保费的中介角色,以高息作为诱惑,直接吸纳公众存款。记者近日来到洪楼附近的一家民间借贷公司,询问其“闲钱理财”业务。马姓老板说:“10万元以上就可以,月息2分。”

  记者对“理财”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这样做是不是非法吸纳公众存款?我的资金安全有没有保障?”马老板停顿片刻,说:“大家都在这么做,市场有资金需求嘛。你把钱投过来,我和你签一个借款合同,要说保障,我有一家投资400万元的工厂,这个还不让你放心吗?信得过我就存。”

  一家民间借贷公司业务主管透露,“月息2分”是保守的说法,因为按照国家对于民间借贷的规定,贷款利息超过国家基准利率的4倍则不受法律保护。实际的济南民间借贷市场,出资方年息最高可达60%,而民间贷款年利率则是其2倍以上,民间借贷机构可赚60%的利差。

  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大量没有名气的民间借贷公司让市民感觉不踏实,而少数较为正规、在全国拥有连锁机构的品牌借贷公司则备受追捧。在解放桥附近的一家全国知名的贷款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闲钱理财需要排队,至少到明年才能接收,公司只做30万元以下的信用贷款,所以需要资金量不大,但理财需求非常旺盛。”

  银行体系外资金左冲右突

  做实业不赚钱,不如做资金掮客

  不仅仅是老百姓的钱由银行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原本在银行体系内贷款的企业、为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也悄悄运作,把银行的钱挪入民间借贷市场二次放贷,坐享高额利润。

  长期与银行合作、从事担保业务的于先生向记者讲了其中的“奥妙”:“低成本从银行拿钱是担保公司揽储的重要手段。他们大多会与一些有实力、资信好的企业合作,这些企业是银行的长期客户,让他们去银行借款,银行利率最多上浮到年息8%左右。担保公司给这些企业每月2分利,年息24%。企业除去还给银行的利息,还坐收16%的净利。担保公司再向急需用钱的企业放贷,年息甚至超过100%。当然,通过这种方式从银行借贷必须有银行内部的配合,因为银行放贷后会对资金流向有监控。”据了解,担保公司的“异化”是一种新现象,他们挂着担保公司的牌子不做担保业务,而从事高息借贷业务,不仅仅把银行体系内资金转为体系外流动,也像其他民间借贷公司一样,从事向公众非法集资的业务。

  做棉纺生意的宋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几家国有银行有信贷额度,贷到钱如果用于投资棉纺生意,人工、原材料成本都在提高,实际利润微薄,“做实业不如做资金掮客”。

  “储蓄存款转向理财产品或是委托贷款的风险是基本可控的,而对于民间借贷来说,风险绝对不容小觑。”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日前在济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金融本身存在合同不完备、利率过高、抵押不完全等弊端,违约的风险较大。由于缺乏有效约束,民间借贷容易陷入借新还旧、越滚越大的恶性循环,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面临巨额资金无法收回的局面。在民间利率高企、“全民放贷”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市场会形成泡沫,类似过去的“三角债”、“四角债”,“只有在利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后果不堪设想”。

  银行体系外循环的庞大资金流向哪了呢?一家国有银行信贷部人士分析,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入了房产地领域。尽管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企业“扎紧了口袋”,但房地产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还很多,除了民间借贷,信托提供的资金规模更大,一些私募基金在股市难赚钱的情况下,也悄悄把资金投向房地产企业。目前,房价尚未出现大的波动,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风险不言而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