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耕耘播绿在蓝天

2011年07月05日 09:25 来源:经济日报

  6月6日,空军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展开2011年飞播造林任务。湛蓝的西北高天,两架绿色运输机按下云端,700米……500米……100米,瞬间,机翼下喷出长长的“飘带”,饱含希望的树种、草籽,纷纷扬扬洒向大地……

  30年来,空军部队以支援国家生态建设为已任,驾机为犁,先后在19个省区飞播造林6780万亩,播撒草籽9800余吨,在祖国广袤山川编织绿色锦绣。飞播造林形成的林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促进了农牧业的稳产高产,为地区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蓝天耕耘编织绿色锦绣

  从草疏沙黄的内蒙古腹地到毛乌素沙漠边缘,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到峰峦叠嶂的红土高原,空军官兵编织了一幅幅生态改造的壮丽图景

  牧民柴绍珍的家地处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之间,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多年来,恶劣的气候和无情的风沙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柴绍珍和牧民们原来的羊圈和房子全被沙子埋了。

  几近绝望时,空军的铁翼数十次掠过这里,播下了无数的种子。几年后,两条生物治沙锁边带在两大沙漠间形成,成为保护巴彦浩特城区和贺兰山最前沿的一道生态防线。

  柴绍珍的家乡由“黄”变“绿”,同时也见证了空军部队飞播造林的壮美历程。

  1982年初,军委首长站在国家发展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指示:“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至少要搞20年,为加速农牧业建设,绿化祖国山河做贡献”。那时,飞播造林作为人民空军支援国家经济建设、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上了议程。30年来,空军部队充分发挥政治、装备、技术、人才和突击力强的“五大优势”,全力支援地方做好飞播造林工作。每年,根据地方政府改善生态环境的总体计划和要求,主动申领任务。在战备训练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抽调专业力量,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执行飞播任务。

  1983年6月,北空某航运团在江西南部和河北赤城、迁西、丰宁等地区飞播造林,飞播61.5万亩;

  1986年1月,济空某航运团在山东胶东沿海岛屿飞播造林,飞播56.7万亩;

  2009年5月,兰空某航运团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区飞播造林,40天飞播50万亩……

  从草疏沙黄的内蒙古腹地到毛乌素沙漠边缘,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到峰峦叠嶂的红土高原,空军官兵编织了一幅幅生态改造的壮丽图景。

  “这是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面对陕西榆林治沙成功,联合国专家由衷感叹。上世纪40年代,外国专家实地考察后曾预言,50年后的榆林将被沙漠覆盖。1999年8月,联合国专家再次考察发现,这里植被覆盖率由1.54%上升到48.3%,沙丘高度比飞播前降低三分之一,沙丘移动速度从每年5至7米下降到1米以下。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榆林由过去的“四望沙海、五谷不生”变成了如今的“四望绿海、稻花飘香”。

  据空军政治部办公室秘书长刘立文介绍,经过30年的努力,空军部队在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中飞播成林200多万亩,形成165个万亩以上绿化基地,播撒出一条长达400公里的“绿色屏障”;在汉江、嘉陵江和丹江源头上游地区飞播成林550万亩,其中丹江源头的65万亩飞播林,已成为我国北方连片成林面积最大的飞播造林基地;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飞播造林300万亩,植被覆盖度由5%至10%提高到30%至40%;在腾格里与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建成长250公里,宽3至5公里的立体治沙锁边带,成为保护巴彦浩特城区和贺兰山前沿的一道生态防线;林业部门检测空军飞播区,每平方米平均落种24粒,有苗面积率78.14%,每平方米苗木密度为1.42株,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延安,飞播后播区内牧草产量是飞播前的19倍,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吴起镇,飞播后每公顷产鲜草2.25万公斤,是飞播前的5至6倍,为发展当地畜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秦岭北坡广阔的飞播山场,已是开展药材、漆树等经济林种植的重要基地,当地群众利用河谷、草坡发展畜牧、养殖业,开展多种经营。飞播造林还帮助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991年,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连续干旱,牧区大部分牧草枯死,10多万头牛羊、骆驼面临死亡的危险,数万牧民心急如焚。此时,政府开放了一个封存3年之久的万亩飞播区,10多万头牲畜获得新生,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

  科学实践填补专业空白

  空军部队开展通信指挥、航空气象、飞播作业等领域科研攻关,成功解决了飞播后种子位移、风蚀等难题,提高了飞播精度和陌生地域作业能力

  飞播造林地区大多在边远荒僻的沙漠、山谷、丘陵地区,没有指挥塔台和导航设备,飞行员驾驶的又是性能较为落后的老旧运输机,经常要进行超低空、钻山沟飞行。对空军任务部队而言,每飞一个新播区就是开辟一条新航线,每一次飞播造林都是一次新挑战。

  兰空某航运团的兴伟是执行过首播任务,至今惟一服现役的大校飞行员。兴伟至今仍记得30年前第一次飞播失败的经历。

  那年3月,春寒料峭,兴伟与战友驾机首次在甘肃境内的太子山飞播。14天时间,飞播面积2.28万亩,撒种近1万公斤。次年春,有关部门检测表明:飞播撒下的种子保存率、出苗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无情的现实让兴伟和战友们清醒地认识到,飞播造林是挑战大自然的艰苦战斗,光凭热情和勇气还不行,一定要讲科学,掌握飞播造林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和创新飞播造林的方法和技术。

  经过30年艰辛探索,如今空军飞播可达每平方米24颗左右的落种率,种子保存率、出苗率和每平方米苗木密度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从首播失败到国际先进水平,空军任务部队官兵先后走访上百个林业部门,摸索出适合各个地区的飞播方法,总结出“播撒前仔细验种,确保种子质量;雨季前及时播种,确保出苗率;作业中均匀播撒,防止孤立成林”等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进入新世纪后,空军各任务部队及时把航空技术装备发展成果运用到飞播实践中,开展通信指挥、航空气象、飞播作业等领域科研攻关,改装具有卫星导航系统的某型专用飞播运输机,研制出“空中可调试定量播种器”、“飞机烟条播撒系统”。广大飞行和机务人员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撰写了《飞播技术提高与飞播种草质量的探讨》、《飞播工作中的机务保障法》等论文,成功解决了飞播后种子位移、风蚀等难题,提高飞播精度和陌生地域作业能力,填补了6项专业空白。

  曾多次执行飞播任务的兰空某航运团飞行二大队大队长刘松介绍,飞播要求飞机在40至60米的低空,像犁地一样来回飞行,要飞得非常准、非常稳。执行飞播任务的运输机是一种小型的老式飞机,超低空、全载重飞播决非易事。他们依靠高超的技术一次次战胜困难完成任务。

  飞播的时间性、季节性强,为抢在雨季前完成任务,官兵们常常要临时转场或加大工作强度,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机动能力得到了锤炼。2000年4月,在刚刚完成陕北飞播任务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发来请求雨前飞播的急电。兰空某航运团机组连夜准备,次日就飞赴播区,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抢在雨季前完成了飞播任务。

  频繁的转场及复杂的气象,更是时刻检验执行飞播任务指战员的飞行技术和保障能力。据官兵介绍,他们先后取得了3架飞机一天作业38架次,3天更换2台发动机、半天完成100小时发动机定检、2小时更换一台螺旋桨,18天飞播40.2万亩等数十项飞播纪录。

  拓荒播绿谱写绿色诗行

  30年驾机为犁,拓荒播绿。飞播官兵克服重重困难,把绿色的种子洒向连绵的荒山和沙海

  1986年4月4日,是成空原某航运团飞行员姚志明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两位同乡战友桑克喜、赵兴华,飞进大山后再也没有回来。“那天,他们在川渝地区执行飞播任务经过垫江县与邻水县交界的傅家山时,大雾阻隔了视线,撞到了距山顶11米处……”

  出事后,战友们争着抢着去完成战友未完成的飞播任务。姚志明擦干眼泪说,请把这项任务交给我,因为我最有资格去完成战友未竟的事业。

  第8天,姚志明驾机出现在那片湛蓝的天空。

  像这样的生死考验,许多飞行员在执行飞播任务时都经历过。

  1990年7月,崔光允驾机从银川机场起飞,忽然发动机的功率下降,速度降低,眼看飞机摇摇晃晃地朝地面栽去。他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成功将飞机迫降在跑道尽头。

  1994年6月,飞行员董彩林驾机作业时,飞机因发动机故障从千米高空迅速跌落到百米高度。关键时刻,他沉着操纵,配合地面指挥,成功将飞机迫降山区。

  2010年6月,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年轻飞行员许斌机组和李睿机组突遇恶劣天气,他们沉着应对,安全着陆。当地林业局领导称赞机组人员是“过得硬的精兵”。

  “西北地区低空风力大,而且非常多变,这种低空高精度的飞行,精神高度紧张,非常消耗体力。”兰空某航运团副参谋长黄学伦,2006年带队执行陕北飞播任务时,由于播区多在半山的土坡上,需要把飞机压着30至40度的坡度作倾斜飞行,每天10多个小时,几天下来,握驾驶杆的双手都磨出了血泡。当地领导慰问时极为感动,举起他的双手说,“只知道步兵的脚上会打泡,谁见过飞行员手上会打泡?你们为了我们陕北的山变绿、水变清吃了大苦!”

  为了确保飞播精确,地面人员要背着指挥电台深入播区进行对空指挥,他们披星戴月,背着几十斤重的装备,在沙漠群山间艰难攀行……

  30年来,空军任务部队官兵为绿化祖国付出了多少难以言说的代价。但是,他们并不遗憾,因为在他们铁翼掠过的地方,铺展着无尽的绿色诗行!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经济日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