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6日 01: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今年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意味着牡丹花会实现“华丽的转身”,以牡丹为媒,千年古都洛阳在努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道路上有了新的起点。
国家级节会的新使命
每年的牡丹花会,洛阳都会成为牡丹的海洋,上千个品种6000余万株的牡丹,在近20家牡丹观赏园和大街小巷次第开放,游人如织,比肩接踵。
今年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洛阳牡丹花会升格为国家级节会的首届活动,它以“洛阳牡丹,富贵天下”为主题,除在洛阳设主会场外,还在北京市和上海市设分会场,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洛阳牡丹的国色天香,扩大牡丹文化节的影响。
曾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洛阳牡丹花会自1983年以来,年年举办,已经成为全国四大节会之一,给洛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为洛阳塑造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带动一轮新的牡丹研发,形成一个新的牡丹产业,增添一批新的城市景观……经过多年的历练,洛阳牡丹花会已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旅游盛会。
目前,洛阳牡丹年产值已达到10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日本、法国、美国、荷兰、新西兰、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牡丹年销售量达到1000万株。洛阳还形成一个新的牡丹产业,成功推出牡丹书画、牡丹摄影、牡丹邮票、牡丹饼、牡丹瓷、牡丹枕、牡丹茶、牡丹化妆品等文化旅游产品。一届花会仅旅游创汇就达数千万美元。
从最初的“花会搭台,经贸唱戏”到本届“以人为本、牡丹为媒、文化为魂,扩大交流合作,推动科学发展”的牡丹文化节宗旨的变化,牡丹花会被赋予了洛阳旅游的一个新使命,对洛阳市定位于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厚重文化下的旅游新实践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石刻艺术宝库,中国四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办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关林是国内唯一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建筑遗存。北部邙山遗存有东周以来以诸朝皇陵为主的中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和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天子驾六博物馆、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千唐志斋、王铎故居、白居易墓、狄仁杰墓等众多国家级、省级文物遗址星罗棋布,不胜枚举。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都洛阳,自然风光毫不逊色,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北有黄河及小浪底-西霞院风景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西有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和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山;南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和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北国水乡”重渡沟,以及木札岭、老君山、陆浑水库、伏牛山滑雪场等风景名胜。伊、洛、瀍、涧四条河流纵横其间,近25公里长的洛浦公园宛如一幅丹青长卷镶嵌在城市中心。面积达3000多亩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与城市周围的周山、龙门山、小浪底、上清宫等森林公园相互拱卫,构成了巨大的城市生态网络。
近年来,洛阳在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业规模、旅游经济效益上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呈现出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从政府主办向市场化运作、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6079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5万多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创汇1 .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4300多万人,同比增长16.63%;旅 游 景 区(点)门 票 收 入 近7亿 元 , 同 比 增 长22.75%。
洛阳市围绕着“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旅游主题,高标准地编制区域旅游规划,打造了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不断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了“四季有节会、四季看牡丹、四季能滑雪、四季泡温泉”的旅游产品新格局,拉长了旅游链条,有力地促进了客源增长。
同时,通过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分别以景区、交通、酒店、餐饮为核心组建了四家龙头旅游企业,这个成功做法在全省被推广。目前,这四家旅游集团在吸纳旅游资源、实施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主业等方面都初步显现出了产业集聚的效应。在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洛阳市还在全国首家推出了旅游电子门票,河南移动用户通过手机积分或M值即可购买包含龙门石窟在内的20余家主要景区及牡丹观赏园电子门票,通过景区门口的终端设备进行手机扫描核实信息,鉴权成功后即可进入景区,全过程仅需1秒钟。
文化旅游名城的新追求
牡丹花会,已经上升为国家级节会,美丽的“牡丹仙子”成了洛阳的文化大使、经济大使、财富大使。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旅游品牌,美誉度在不断提升。但洛阳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尽管有着优秀的旅游资源,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洛阳的旅游产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产业层次低、综合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比如,在旅游总人数上,洛阳已经与杭州、成都等地人数接近,但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却不及这些城市的一半;一些旅游资源仍然处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有说头、没看头”的低水平开发档次上。旅游资源大市,依然面临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洛阳认识到,必须拉长旅游产业链,加大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和力度、加快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实现文化、文物、旅游有机结合,让人们在河洛文化中陶醉,在精细服务中享受。大文化,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成为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努力方向。
为此,洛阳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首先是加快推进洛阳旅游业国际化进程,编制实施《洛阳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行动方案》,打造龙门石窟、牡丹、小浪底、伏牛山、五大都城遗址等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强大吸引力的旅游品牌;采取不同方式,有针对性加大国际市场宣传力度,全面提升洛阳国际旅游知名度;全面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建造方便快捷的城市旅游信息标识系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营造文明待客的社会氛围,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温馨、安全的国际化旅游环境。通过3-5年努力,使洛阳迈入中西部旅游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市行列,力争入境游客接待数量在“十二五”期间翻一番。
加快旅游业与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加快旅游业与文化、文物、会展、房地产、娱乐、体育等产业融合,不断培育开发旅游新兴业态。加强与文化部门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大力开发和培育一批具有浓郁洛阳地方特色、市场前景良好的文化旅游演艺项目,丰富洛阳夜间旅游产品。按照“使地下的文物走上来,书本上的文物走出来,古代的文物活起来”和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把洛阳丰富的文物资源特别是新建设的博物馆新馆、定鼎门、天堂、明堂和五大都城遗址等逐步开发成旅游产品。与休闲养生产业结合,依托白云山森林氧吧、栾川地热温泉、陆浑水库疗养度假区、西泰山森林氧吧、玉马水库度假区等资源和设施开发一批适宜中老年游客参与的养生康体类旅游产品。
不断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推动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等复合型旅游转变,以打造牡丹国花文化旅游品牌、四季节会旅游品牌,建设龙门世界级文化旅游综合旅游区、伏牛山生态休闲度假区、黄河小浪底西霞院水上度假旅游区、白马寺世界级佛教文化旅游区、五大都城遗址文化旅游区等为抓手,突出洛阳的历史、文化、山水优势和帝都文化、牡丹文化、民俗文化,持续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形成磁场效应,尽快让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在洛阳现实。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