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研究员自爆 新股询价未做功课

2011年07月06日 03:5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张宇

   伴随着A股市场本轮的上涨行情,新股破发惨剧似有“刹车”迹象。

   以7月5日收盘价计算,6月15日后上市的16只新股中,除三星电气(601567.SH)破发6.35%外,其他15只新股暂时都站在警戒线之上。

   特别是集新能源汽车和锂电两大概念于一身的比亚迪(002594.SZ),上市后的神勇表现显然没有辜负11家配售对象的追逐,上市后4个交易日,从18元狂飙至33.05元,涨幅高达83.61%。

   但对于积极打新的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资管)而言,则没有幸运只有伤痛,6月2日上市的双星新材(002585.SZ)已令其浮亏达2.27亿元。

   究竟是什么注定了盈亏的天壤之别呢?

   询价者凑数茫然无问

   2011年新股大面积破发,各类询价机构对新股的报价都不得不更谨慎。记者从某券商投行人士处了解到,今年上市的所有新股中,基金和券商两类询价机构给出的报价均全部低于投价报告区间下限。

   那么,这些询价机构的估值水平是如何确定的呢?

   记者了解到,各家询价机构是否参与新股询价及其对新股的最终报价,都是由各家机构结合自家研究员对个股的分析最终确定。

   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第三天路演推荐活动完成当日,才结束新股询价过程。这意味着,某些询价机构甚至需要在参加路演推荐的当天决定是否参加询价,并报出价格。显然,路演现场自然成为询价机构了解公司的最佳途径。

   但据记者现场观察,有机会与公司管理层充分沟通的新股路演推荐会上,机构投资者们的提问并不积极。即使是在场面热络的比亚迪推荐现场,也只有6家机构与其管理层简短沟通。

   对于提问者甚少的疑问,一位参加路演的人士向记者直言,“看来你是第一次参加路演,比亚迪现场提问人数已经不少,有些公司的路演甚至无人提问。”

   一位大型券商的研究员表示,“路演之前,我都没仔细看过公司招股说明书,对这家公司的了解主要在路演现场获得。”

   实际上,像上述基金研究员一样缺乏准备的询价对象并非少数。

   “现在新股发行频率高,且破发屡见不鲜,但我们的工作是为投资者寻找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公司,不可能为一家几乎不会买的公司付出太多精力。”一位券商资产管理部门人士如实相告。

   “不少路演都是因为接到相关投行的邀请不得不来充数。”该人士表示,“本该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的投价报告,现在也越来越没法相信,价格高得离谱。好在经常参加路演,跟其他机构的分析师比较熟,一般路演结束后,我们都会交流看法,确定一个大家基本认同的报价区间。然后,各家机构再结合自己的考虑,确定报价。”

   不仅如此,并不热烈的路演互动中,买方机构的身影更难得一见。

   上述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在路演中参与提问的一般都是券商研究员,因为我们回去后还有新股研究报告的撰写任务。只有在路演现场获得自己感兴趣问题的答案后,才能写出差异化报告,才能更好地服务投资者。而买方研究员因没有撰写报告的压力,很多路演他们都是来走过场的。”

   即使撇开部分询价机构轻率报价的影响,一些询价机构的报价或许还要经历一次投行的摆布。

   记者了解到,询价机构的报价提交后,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即时查询各机构的报价信息,“当我们的报价低于投行心理底线时,他们就会动用各种关系,要求我们撤销报价,甚至调高报价”。

   询价机构盲目打新甚至碍于情面为投行“抬轿子”,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新华资管参与光大证券保荐的双星新材网下配售,则以血的教训警示其他询价机构。

   双星新材网下配售公告显示,计划网下配售的2070万股,按照价高者先得的原则配售给两家机构,其中,新华资管旗下四只产品累计获配2040万股,占网下配售总量的98.55%,剩余的1.45%则被中投证券自营收入囊中。

   截至7月5日收盘,双星新材报收于43.88元,相比55元的发行价跌去20.22%,而新华资管的浮亏高达2.27亿元。

   一位基金业人士表示,“新华资管对双星新材的判断太乐观,或许没想到会获配如此多,但说明他们的相关研究做得太不到位。”

   “但光大这次太不厚道了,双星新材上市时,新股十有八九都破发,打新风险本来很大。大家都是相互帮忙,怎能把九成网下配售份额给一家机构呢!虽说是价高者先得,但他们资本市场部的人员也太不懂得变通了。参与询价的总共24家机构,如果多几家机构分担,新华资管的亏损不至于这么多。”

   “至少我们近期内是不敢参加他们组织的询价了。在给其他券商抬轿子的时候也要二十万分谨慎,新华资管就是前车之鉴。”上述基金业人士说。

   双星新材事件之后,投行的投价报告更让投资者们失去信心。由于公司未上市之前信息披露有限,拟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及其主承销商出具的投价报告,一直都被视为新股定价的权威标杆,但如今这根标杆的指导价值一泻千里。

   “现在都把投价报告询价区间打六折后,再做参考。”一位基金人士表示,“他们的估值高得吓人。”

   6月21日上市的恒大高新(002591.SZ)投价报告即可明显看到主承销商近乎疯狂的高估值。

   该投价报告显示,主承销商国信证券认可的估值区间处在36.09-39.42元。对此,询价机构却不认同,估值最低的中信证券报价14.1元,四折都不到。而其发行价在买卖双方博弈中被敲定为20元,远低于主承销商给出的估值下限。

   尽管发行价相对估值下限调低44.33%,但该股上市首日仍然破发,报收19.50元。

   事实上,主承销商投价估值的高企很容易理解。由于投行的保荐承销收益跟公司募资规模成正比,投行和发行人是利益共同体,因此,投行会替发行人争取高定价。

   “因为收益跟募资规模成正比,投行当然希望发行价越高越好。虽然投价报告的估值区间是由券商研究机构决定,但由于隔离墙制度并不完善,所以投价报告还是或多或少受到投行意志的影响。”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