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6日 07:55 来源:经济日报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与国际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的,但在应用推广上还有较大差距,就像我们已经把信息高速公路修到了村口,但是从村口到农民家里的最后100米‘信息鸿沟’却还没有畅通。”采访中,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的一番话耐人寻味。
跨越这道“信息鸿沟”的关键在于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信息技术。
“用得上”指的是技术必须实用好用。赵春江认为,技术要实用,首先要在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上下功夫。“比如温室测控技术,”他举例说,“以色列和荷兰的温室生产产量高、品质好,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把农作物在每个生长阶段的环境需求研究得非常透彻,甚至细化到二氧化碳这种肥料在温室每个角落的分布、流动情况。”只有把农学的基础研究做深做透,控制起来才有科学依据。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得跟上。总体来看,我国国家级和省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第三,海量信息还需进一步开发。由于涉农信息分散在多个部门,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信息重叠、缺失和滞后等现象,迫切需要建立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和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
“用得起”则要求信息技术必须低成本。宁夏作为西部省区,如何花最少钱办最多事是农村信息化模式设计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宁夏针对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了以宽带作为多业务承载平台,利用电信数据传输网传输广电提供的高清晰电视节目,在一条入户网线上实现上网、打电话、看有线电视等多种业务的IPTV发展模式,用较少的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和借鉴。此外,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生产,增加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利润,也是提高农民使用新技术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用得好”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结合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职业教育、科学普及等农村科技工作,加强对新一代农村青年信息意识、知识的培训和培养。还有专家建议,针对目前农村专业信息人才短缺的现状,可以引导大学生“村官”担当“农村首席信息员”,发挥其知识和创新优势,手把手地教村民使用信息技术。
《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指出,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我们相信,当数亿农民用上、用好信息技术,信息化必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力。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