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6日 21:24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
地沟油,这种一听名字就令人恶心的东西,过去我们只认为是个别黑心小作坊的不良之举。“七一”前夕,“新华视点”记者历经一个多月、行程数千里进行卧底采访揭开一个黑幕:京津冀三地的地沟油生产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而他们加工生产的巨量地沟油,竟有1/3以上回流到我们的餐桌上。看到这个消息,不仅是恶心,简直令人崩溃。
地沟油形成大产业的信息,过去不是没有,只是大家不相信而已。经济学家郎咸平前一阵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过”的讲座中就谈过这个问题,他认为我国拥有全世界整合最彻底、最高效的地沟油产业链。郎咸平说,市场上食用油的价格是每吨6000块。而地沟油的成本大概也就是300块钱,提炼出来的地沟油每吨可以卖到3000块,这就是泔水“变身”的暴利。如今,全国地沟油行当一年的总利润达到15亿至20亿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把整个广东省制造业的利润加到一起,还跟地沟油行业的利润差了一大截。
公众对地沟油的高度产业化与泛滥成灾之所以将信将疑,关键在于地沟油的生产加工工艺已到了非常“高超”的程度。从餐厨垃圾到“成品油”,外观上透明清亮,香味纯正,和真的色拉油没有什么两样。“只要不进实验室,绝对看不出来是什么油。”一位从事加工的老板很自豪地说。相对于与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等有害食品,回流于餐桌的地沟油不会短时间内产生“大头娃娃”、“结石宝宝”。按照食品安全长期以来“民不举,官不究”的惯例,地沟油享受着悠然发展的安全感。
要说国家对地沟油问题不重视,这不符合事实。就在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各地政府主管部门也先后颁发了相关的法规文件,有些省份还搞过整治地沟油的“专项行动”。然而,就在国务院眼皮子底下的京津冀,地沟油产业却呈燎原之势,让人不知国务院严令的整治之风刮到哪里去了。
回顾我国食品安全的整治工作,总少不了会同各部门“联手打击,齐抓共管”的字眼,总伴随着运动式的“专项行动”。这样的措施不能说都不管用,比如说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猪肉,彻底切断添加剂源头就能收到成效。但对于地沟油问题,此药方就不一定对症。地沟油的源头是餐厨垃圾,是无论城镇乡村都要大量产生的废弃物,人的生活越好产生得越多。源头是管不住的,只能管住其出口。而出口分流的多渠道,注定了很难做到齐抓共管。工商、市政、城管、环保、卫生、环卫、质检,要对餐馆酒店食堂每日产生的泔水,根据是农民拉走、上门收集、野外填埋等不同去向做个管理分工,怎么也不着调。如是,齐抓共管,往往成了谁也不管。年初沈阳爆出40吨有毒豆芽,就出现8个部门管不着的现象。
餐厨垃圾为世界性共有,发达国家对此不是齐抓共管,而是特许经营。日本采取的办法就是由政府指定的企业来经营餐厨垃圾,将回收、处理、加工、开发与销售,作为一个产业来构建,纳入特许经营范围,其他任何行业不得涉足。政府通过补贴和监管等形式,让地沟油只能按照政府允许的方向,变为柴油、生物燃料等再生资源。
特许经营,说白了就是垄断。我国将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进行垄断经营运用得炉火纯青。那么,将事关亿万人民健康的而又难管的事情,适当“垄断”一下又何妨?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