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研判经济走势 关注热点问题 金融时报社举办2011年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展望专家座谈会

2011年07月08日 05:11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牛娟娟 万荃

  

  本报北京7月7日讯 记者牛娟娟 万荃报道 今天,本报举行了“2011年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展望——金融时报社专家组座谈会”。座谈会上,本报专家组成员围绕如何深入理解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应对物价上涨及通胀压力、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和解决措施等热点问题发表了精彩见解,并对做好下半年经济金融工作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本报专家组成员阎庆民、盛松成、杜晓山、魏加宁、何德旭、左小蕾、宗良、郭田勇、赵锡军出席了座谈会。金融时报社社长汪洋致开幕辞,总编辑宋辅良作会议总结,副总编辑包成柱、孙凌燕出席会议,副总编辑傅勇主持座谈会。

  汪洋首先向一直以来支持金融时报社工作的各位专家表示了诚挚感谢。他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这都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智慧和艺术。日前召开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强调,要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这对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将产生重要影响。期盼各位专家畅所欲言,让深邃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市场和读者研判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发挥引导作用。

  在谈到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时,专家们普遍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速度适当放缓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宏观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经济金融运行正向宏观调控预定方向发展。但国内外形势仍极为复杂,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尚未完全消退,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滞胀以及经济“硬着陆”等风险,这些都需要警惕。此外,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需要大力推出一些改革的举措,理顺一些关系,以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总体看,我国今年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总体价格水平也处在一个可控区间,但还面临消费需求出现走软、投资增长走软以及出口趋势走软等问题。应对当前挑战,首先,应进一步强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改革中央、地方财政制度,强化地方财政的风险预警和约束问责。其次,可进一步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要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作用机理的新变化,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参照一些国家用无息准备金要求、国外投资所得税或金融交易税等工具,有效管控热钱,防止其大进大出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再次,要进一步重视监管政策的效应,发挥好逆经济周期审慎监管的作用。

  针对“中小企业信贷资金获取难”的说法,专家们表示,稳健货币政策实施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表现在: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大型企业和各项贷款。今年5月末,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指人民币贷款,含票据贴现)余额19.79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比大型企业高8.4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高1.6个百分点。同时,中小企业贷款比重持续上升。5月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59.8%,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高0.4和1.8个百分点;比大型企业高出19.6个百分点。第三,当前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比重均高于危机前水平。今年前5个月,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危机前的2008年末高出5.2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比2009年和2010年末分别高2.3和0.4个百分点,高于危机前的2008年末3.5个百分点。

  当然,当前小企业在信贷资金获取过程中还受到企业自身缺乏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经营管理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健全,在信贷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银行支持小企业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以及财税政策支持作用发挥不够,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较高,风险分担机制和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一定困难,这些还需要着力解决。

  专家建议,当前要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获取难问题,一是要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技术创新,开发更多的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品种;二是要建立中小企业再担保制度,建立市场化的再担保体系,从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三是要发展与小企业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四是要在直接融资方面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渠道与选择。包括促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鼓励并促进保理、租赁、风险投资、商业信用、典当等非银行融资工具和市场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更多的渠道;五是要全面提高政策执行力,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使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此外,中小企业自身也要"强身健体",提升市场竞争力。

  针对近期市场热议的货币政策是否"超调"以及稳健货币政策未来将如何着力等问题,与会专家表示,当前货币政策并不存在"超调"问题。首先,银行新增贷款没有紧缩。第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2.24万亿元,如果按照3,3,2,2的额度控制原则,今年全年银行新增贷款增长规模与去年不相上下。其次,第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超过4.19万亿元,其中至少25%甚至更多是属于信贷产品。按照这样的趋势,今年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发放的银行信贷一定会超过去年的2万亿元。第三,第一季度的社会融资总额超过去年季度平均水平。去年社会融资总额14.27万亿元,季度平均超过3万亿元。而且,民间借贷非常活跃,资金周转快过银行信贷。如果今年的社会融资总额,延续现在的银行信贷略超50%,债权股权融资和其他融资占另外半壁江山的格局,加上民间至少过万亿元的脱媒资金,今年全年的社会融资总额一定会超过去年的14.27万亿元。这样的融资规模,就算与2009年、2010年的非常态情况相比也不能算是"紧缩",因此货币政策并不存在"超调"问题。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专家指出,在国内外经济运行不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稳健货币政策这一基调不应在短期内逆转。然而,面对经济发展中诸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执行力度也尤为关键。在政策节奏和力度上,此前持续出手的调控措施可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效果观察期,"择机而动"将是下半年政策调控的主要特点。

  最后,专家们还表示,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强化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要以强化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为抓手,继续推动提高监管有效性。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检测评估以及对关联性、同质化风险的科学评估,探索建立逆周期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建设,增强并表管理能力,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优化薪酬激励机制,提高透明度,增强单体机构运营的稳健性。

  宋辅良在会议总结时表示,与会专家就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良好意见与建议。专家们用专业的眼光、专业的语言、专业的智慧、专业的预判,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进行了分析,对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进行了展望,热点集中,思想观点呈现交锋,座谈会十分精彩和成功,期待大家今后继续发挥智库作用,贡献更多的真知灼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