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8日 07: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7月6日加息靴子终于落地,但货币市场资金分配的结构调整还远未结束。“事实上,连续的数量调控(上调存准率)后,银行系统的存量资金反而增加,目前从现状来看,银行贷款受限、债券整体减持、存贷差萎缩,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已经游离到银行资产负债表之外了。”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周文渊认为。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观察,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激增,存款“出逃”到理财,在银行借力“高息揽储”的同时,资产负债表外化明显;另外,银行借助委托贷款、银信利差等途径,让“逃规模”票据、信贷腾挪等有机可乘,银行资产急剧表外化。
近期,监管部门密集发文,对商业银行表外资产风险拉响预警,剑指银行理财产品和与其相关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
势头
资产负债“双重表外化”加剧
“目前,新的金融产品不计入M 2等货币指标,给宏观调控带来了困难。”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今年在央行控制信贷等限制银行表内业务情况下,反而促使银行快速发展表外业务。”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为8497款,规模达8.51万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规模。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规模仅为4000亿元,在逐年“加码”的趋势下,2010年其规模已增至7.05万亿元。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理财产品庞大的规模对冲了信贷调控的效应“银行集中存款做一个或短或长的投资,这一部分是在表外科目中体现,而不能在资产负债中体现,但是产生的收益却在中间业务收入中。”
值得一提的是,利率较高的信托产品成为银行首选。据统计,上半年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就有1456款,期限在两年左右的信托理财产品,其年利率均在9%至10%之间。事实上,银信合作带来的信贷腾挪也一直是银监会监管的重点。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委托贷款增加32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倍。银监会从去年起就要求银信合作有关的信贷产品资产入表,但时至今日都难以落实。对银行而言,由于银行充当借贷双重角色的中间机构,因此信托贷款都不会被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有利于减少资本压力,同时还可逃避相应的准备金计提。不仅如此,银行还可以赚得中间业务收入。
美银美林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大约占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10%至20%,这相当于25%至60%的银行贷款总额;目前已有超过40%的借款者都是通过信托方式贷款,房地产商占绝大多数。资金流向房地产以及融资受限的企业,使得政府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对于贷款方而言,房地产通过信托来融资,成本普遍在20%至25%之间,在目前的资金供求状况下,成本虽比银行贷款高,但比民间金融机构融资要低得多。”一位知情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银行的存量资金充足,多体现在表外,当社会融资需求依然旺盛的情况下,银行也愿意适当提供方便。”
央行数据还显示,一季度中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4 .1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占到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6.3%,即为6829.7亿元,但“逃规模”票据并未算入其中。然而,根据媒体资料初步计算,去年银行通过票据业务隐匿的信贷规模可能超过3万亿。“今年在货币政策收紧、信贷进一步控制的情况下,隐匿信贷规模还将增加,一旦如此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将随之增加,因此违规票据必须得到进一步监管。”一位分析人士称。
继河南、湖南、江苏等地农信社逃避信贷规模票据业务被叫停后,有知情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最近银行内对票据业务违规的自查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与银监会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有关。”据悉,各地方银监局将于7月10日前上报对暂停违规机构票据业务的决定结果,以及清理检查、处罚整改等情况上报给银监会。
原因
摆脱规模控制 规避利率管制
自去年政策紧缩以来,监管层的信贷规模控制愈发严格,但商业银行也通过资产表外化的方式对冲信贷控制。为此,央行也提出用“社会融资总量”来衡量中国真实的货币状况,这其中包括了表内和表外贷款,以及债券股票发行等各种形式。同时,央行将今年社会融资总量的目标设定为14万亿元,与去年的14.3万亿相差无几。“我们看到的是银行贷款增速放缓,但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紧缩所致,事实上,社会融资总需求并未降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但从去年以来,央行控制流动性依然锁定在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银行便开始对其资产配置策略进行调整。从2010年1月至今,央行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大型商业银行的存准率从2009年的15 .5%升至21.5%,初步测算已冻结资金约3.8万亿元,但同期(截至2011年5月末)外汇占款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2010年至今公开市场净投放1 .8万亿左右,二者合计远超提准冻结量。“这组数据意味着,银行系统的存量资金反而是增加的。”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周文渊表示。
此外,今年银行信贷增速下降,但银行并未加大对债券的配置,反而大规模减持。与此同时,资产银行系统的同业资产比重在2010年之后出现明显增长,但存款同比增速却在2010年年末出现断崖式下跌,且今年一直处于下跌通道之中,银行的存贷差急剧萎缩。周文渊认为,这一切都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游离到银行资产负债表之外了。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银行表外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比重与C PI的走势密切相关。“在通胀高企、信贷严控的情况下,银行都选择表外贷款来绕开表内贷款的监管,另外,投资者也逐步减少了传统的储蓄方式,进而转向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来获取更高的收益,使银行表外资产扩张有了‘土壤’。”
当前,我国银行体系包括几个层次,即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和政策性银行,不同定位的银行形成了我国银行系统的竞争性市场。为夺取更多的资源,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的形式变相提高存款利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银行在自发推动利率市场化。周文渊表示:“正是因为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倾向于数量型工具(调存准率),资金量上控制后银行实际资金成本却在上升,要求更高的收益回报,也就是要求更高的资金价格和贷款价格,因此,从根本上讲,银行体系利率市场化的自发行为和利率政策不匹配推动了银行资产加速表外化。”
出路
监管有待落实 调控工具求变
新的金融产品不计入M 2等货币指标也给宏观调控带来困难。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一是M 2增速与广义流动性增速相背离,增加了宏观形势判断难度。二是货币政策难以直接调控总体流动性,央行控制信贷限制银行表内业务的同时却促使银行快速发展表外业务”。
最近《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除了银监会日前公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外,各商业银行还陆续接到了银监会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和《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范围及方式的通知》。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开始对商业银行表外资产风险拉响预警,剑指银行理财产品和与其相关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监管部门对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来了个“急刹车”,但实际操作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就银监会不久前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来看,监管部门虽对绕过信托做信托受益权产品、委托贷款理财产品提出风险警告,但并未对银行通过理财产品“高息揽储”釜底抽薪,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现在来看,银监会并未明确要求银行理财产品等表外资产数据透明化,因此,一旦再进入存贷比考核时点,银行资产负债表外化风险还将有凸显的可能。”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末,银信合作余额为1 .53万亿,其中有8000亿元至10000亿元在今年底前自然到期终结。按照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范围及方式的通知》,对于2012年及以后到期的银信合作资产,从2011年起,按每季度25%计入风险资产和计提拨备。这意味着,仅有5000亿元至7000亿元需要银行在今年三、四季度计入风险资产和补提拨备。李迅雷预计,由于表外信贷监管难度较大,2011年表外信贷占比将难有实质性下降,其比例最终会小幅上升至27.4%。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路透采访时认为,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推进,未来应把价格型工具变为货币调控的主要手段,让“出表”资金重回“表内”,长期来看,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适当尝试,包括大额存款单,允许某些银行差额化定价等才是化解结构性矛盾之根本。(记者 蔡颖)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