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加息再证经济增长进入新周期

2011年07月08日 09: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时隔3个月,央行再次出手加息。

  虽然2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实在难以缓解持续已久的负利率,但在6月份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下滑至两年来最低值,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放松货币拉动经济呼声再起的大背景下,央行显然借此表达了一种态度,那就是将抑通胀作为当前宏观政策首要目标的决心,对不再依靠过度流动性带动经济增长的信心。

  而这也再次证明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的表态: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货币和信贷供应恢复到正常水平”。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宏观政策一度作出重大调整,以积极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和三年安排4万亿元投资强力拉动经济,这些可以说都是必要之策,也是应时之需,是特殊形势下的特殊手段。但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所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为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累积起来的货币“洪水”成为资产泡沫和通胀风险高涨的根源之一。尽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开始转向“从紧”,至今已加息5次,存款准备金率更是上调了12次之多,但物价依然较快上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连创新高,对老百姓基本生活的影响显著,这都决定了今时今日,维护物价稳定依然比保持高速增长更为重要和紧迫,继续大规模投放货币已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无论是在微观消费层面,如汽车市场、家电市场,还是在宏观投资领域,如上马一系列大项目、大工程,都不可能长期依靠政策刺激拉动。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步入正轨,宏观调控必然也必须转而在“治理”方面、在解决矛盾方面着力更多。

  一是平抑物价。价格回归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应看到,目前,食品、饮料、日化等民生产品新一轮“涨价潮”正在涌动,且大都涨幅不小,而前期使用过的“约谈”、“限价”等政策手段却多已失效。面对这种局面,如何把物价涨幅牢牢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同时对某些利用市场优势跟风涨价的行为再次进行打击?任务繁重,难度很大。

  二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巨额地方政府债务是信贷投放异常迅猛与政绩冲动结合生出的恶果,审计署上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10.72万亿元。在货币和信贷供应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潜在的地方债务危机不再恶化,已经开工的项目能够完工,业已下达的保障房建设指标能够完成?同样任务繁重,难度很大。

  2011年转眼过半,对上半年经济的总结和对下半年形势的研判,众说纷纭。此时此刻,宏观调控能不能坚持既定方向又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