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招生“谍战”

2011年07月08日 14:06 来源:一财网

  22011年7月1日,复旦大学招生网在显要位置发表了一则《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披露“有人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此前与复旦所签协议取消”。

  复旦招生组官方微博(http://weibo.com)进一步指明,“上海某理工类院校咨询人员冒充复旦老师”,并称此举导致部分省市考生被骗,转报其它院校。

  7月2日晚,上海交通大学招办网站迅即做出反应,称该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

  在声明里,复旦称兄弟院校的行为“其性质之恶劣,行为之严重,道德之败坏,无异于诈骗”。而交大则宣称“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我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两篇声明在7月4日下午均已撤下,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介入协调。

  高校招生近年来日益激烈,各院校奇招迭出,而此次“明斗”所揭示的“暗战”一角,更令人深思。无序的高校竞争背后是分数至上的政绩观,高校自主招生和学生自主选择依然长路漫漫。

  “少林”战“武当”

  一位复旦大学招生办人士介绍,“骗考生改志愿”的事最早在山西发现。

  复旦和交大一向被视为上海最好的两家高校,放在全国,除了北大清华牢牢地霸守高校排名前两位,第三把交椅之争即在复旦、交大、人大等数家高校之间展开。

  不过此次事件发展的轨迹尚难准确描摹。

  一位复旦大学招生办人士介绍,“骗考生改志愿”的事最早在山西发现,当时有一名报考复旦的考生,连续接到数个自称复旦招生老师的电话,打听该考生的估分成绩,还建议该考生将志愿改为“上海交大”。据该考生反馈,来电者为女性,但复旦山西招生组人员皆为该校哲学系男性教员。

  此后,复旦方面又连续接到云南、广东等地考生长途电话,询问是否取消了之前签署的预录取协议。复旦大学招生办火速向全国28个招生组致电,要求立即通知所有已签预录取协议的考生不要上当。

  所谓预录取协议,是在分数发布之后,复旦大学根据排名邀揽一批高分考生签署的协议。按照协议,一旦学生填报了复旦,复旦大学将保证录取。此协议并非复旦首创,且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已被名牌高校广泛采用,在火爆的招生竞争中这份协议聊胜于无。

  云南是复旦招生办列出的“考生受骗改志愿”的一个省份。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务处主任李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不能保证我校学生都没接到此类电话,但是我随机抽查了两个学生,没有发现情况”。在过去数年里,该校每年考入复旦大学的学生人数为省内最多。

  但是类似传言还是在昆明其他几个重点高中传播开来。

  昆明市一重点高中的老师王文(化名)向复旦大学招生办致电询问,得到的答复是,“云南学生接到的冒名电话,来自昆明市一个固定座机,但是回拨过去已显示‘号码不存在’”。

  已不存在的电话号码使真相愈发扑朔迷离。王文认为,从其所在中学掌握的情况,学生接到的冒名电话也有可能是家长所为,“招生暗战早已不局限于高校,学生之间、家长之间相互拆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在广东,此事同样是一桩悬案。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复旦大学广东招生组工作人员表示,到目前为止,尚未接到受骗考生的求助电话。

  而被指为欺骗者的上海交大自称在广东同样也遭遇到复旦的“狙击”。一位上海交大招生组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志愿填报系统临关网前,已和上海交大签署预录取协议的学生陆续接到来自复旦招生组的电话,“此举意在让学生‘反水’”,交大招生组该工作人员说。

  7月5日,复旦大学新闻中心主任方明拒绝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称学校已经要求不再接受媒体采访,对上述说法亦未做回应。

  而在争议的另一端,上海交大招生办主任陶正苏也已封口,“我们与相关院校之间的争议已经移交上级主管部门处理”。

  抢地、抢时、抢学生

  有一年,复旦曾在半夜12点半说服一名学生前来报考,凌晨2点就被人大挖走。

  究竟有多少考生接到冒充者的电话,多少考生因此更改志愿改填“上海同城另一理工科院校”?时至今日,双方均未充分的“证实”和“证伪”。

  这场被教育界称为“撕破脸皮”的对抗,双方都气势汹汹,最终不过是点到为止。

  在目前招生工作激烈背景下,各类被招生院校视为危险的流言并不罕见。

  6月26日,清华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辟谣,提醒那些被清华大学认定的自主加分同学不要通过提前批次志愿报考其他学校,不要轻信所谓入学后转入考生满意专业的说法。时隔仅两天后的6月28日,北大四川招生组又通过成都商报记者辟谣,称有人向高分考生散布不实短信,北大声明从未出现过违背预录取协议及招生承诺的情况……

  高校招生办法各异,高招迭出。长期驻点,保证情报通畅,研究学生家长心理,宣讲和辟谣,侦察和反侦察,挖角和反挖角,已经使各地的高校招生越来越像一场谍战。有的高校按院系划分“战区”,分工负责各个省,有的则把招生老师派往籍贯所在省份,充分发挥乡土人情优势。

  复旦大学招生组一位徐姓老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10年为了能招收到徘徊在北大录取线上下的学生,复旦重庆招生组特地和北大订了同一间宾馆,住下之后才发现“这道理大家都懂”,里面已经进驻了六所著名高校,每天楼上楼下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冯玮是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组长、该校历史系教授,他因为连日来猛力发微博,揭露名校“招生内幕”一时成为网络红人。

  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招生组入住的酒店地理位置都十分考究,他们在湖北选择的酒店邻近省政府,正对省教育厅,“老百姓再不认识路,能不知道省政府在哪里?”并且该酒店是中国电信投资建设的,“可以保证网络畅通”,在信息时代这一点十分重要,网络卡壳带来的可能是重大的生源损失。

  目前,考生的志愿填报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学校向学生表达录取意愿的方式是签署预录取协议,而学生表示诚意的方法则是把志愿填报密码“交出来”。

  事实上,凡是签署了预录取协议的学生,该校招生组人员都要求学生告知登陆密码,这是为了避免考生私下做任何变动,招生组人员亦能全天进行“动态监控”,冯玮将这比喻成为“随时观察敌情”。

  招生组人员一旦发现进入不了系统,这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密码被更改——这名学生“反水”了。

  情报迅速传达比什么时候都更重要。在各个省份,按惯例,北大清华两校都会在第一时间拿到排名表。随后是复旦、人大、交大等高校。“我们大致就能够圈出300名进入我们视野的考生,然后第一时间通过‘飞信’软件发送短信。”冯玮说。

  时效的把握上清华一向是佼佼者。2011年湖北省理科状元王震霆在凌晨5点多接到班主任李轶的电话,班主任尚不知自己的学生已经成为了状元。而事实上,王的父母早在凌晨3点便接到了清华大学招生组的报喜电话。而当时距离分数公布时间尚有十几个小时。

  反面案例也有,复旦重庆招生组的徐老师称,有一年,复旦曾在半夜12点半谈下一名学生,凌晨2点就被人大挖走。

  招生界最著名的“挖角”事件发生在2007年,当时的重庆市文科状元黄文帝已答应就读北大,其后被清华大学劝说“反水”成功。

  等北大重庆招生组的老师再次联系黄文帝时,他已经被清华“调虎离山”,邀请至清华园的荷塘边参加为期10天的“状元夏令营”。

  “反水了!”

  “我家房子漏雨的时候,他们在哪里?现在我女儿考了好成绩,他们全都出来了!”

  在一位上海的招生工作老师看来,此次复旦交大的口水战更像是友军擦枪走火,他认为更应该去反对北清(北大清华)霸权。“每年都是北大清华先挑,再捡些剩饭剩菜吃。”

  实际上最近几年,复旦、交大在北大、清华的强势招生攻势面前,已经很难招架,甚至面临着上海本土状元也被“洗劫一空”的境地。

  在2011年上海“两会”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提出,北大清华零志愿,已经严重冲击上海两校的状元,建议取消零批次安排。所谓零志愿指的是北大清华在沪优先招生的政策。该政策是针对1998年以前,沪籍学生求稳不敢填报北大清华的情况,由上海市政府出面制定的。

  但此后北大清华连年招招,上海本地两所名校在缠斗中渐落下风。

  黄震统计后发现,零志愿政策实施十多年来,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高考状元人数已从平均每年2.5人跌至目前的0。但是,反过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高考之前,通过自主招生,上海交大、复旦大学比“北清两校”提前确定的本地高分考生人数总计已超过1000人,状元含金量已高度不足了。

  复旦大学近几年来仍能争取到的少数外省状元,主要依赖于江浙地区对复旦的认同。2009年和2010年浙江省理科状元进入复旦,而今年江苏省文科状元孙曦进了复旦新闻系。

  但是在其他内陆省份,被强化的“北清神话”已经牢不可破。为了防止高分考生报了北大、清华以外的学校,影响学校高考佳绩,“隔离”成为一些老师们保护高分学生的策略。

  在湖北一著名重点中学,冯玮按照考生信息表上的联系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居然是班主任,冯玮要求见一见学生,这名班主任态度强硬的予以拒绝。

  而在黄冈中学,甚至考生信息表上的联系电话都是空白。

  “我们现在的策略就是,文科前二十,理科前五十我们直接放弃了,绝对不会给他们打电话的。”在复旦大学招生组的工作人员手上会有一份名单,上面不仅有考生的联系方式,还有注明考生报告复旦的热情,“勉强”、“可争取”、“意愿强烈”……

  这种甘拜下风的低姿态还是避免不了碰撞,刺激冯玮在微博上猛力抨击北大清华“霸权”的是一周前的一次重大挫折。

  宜昌夷陵中学的理科生高明全省排名第57位。直到7月1日上午之前,冯玮还在庆幸为学校招来了一位高分考生。一位同事却突然冲进门来报告——高明“反水”了!

  6月27日拿到了学生排名名单之后,冯玮即电告高明要找她见面。

  当天中午,冯玮与校方领导吃饭。席间,冯玮避至无人处给高明打了一个电话,两个人约在下午两点在酒店大堂。下午两人如时会面,谈话尚未结束,就连续有三个电话催促高明回校。

  6月28日,高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和冯玮签预录取协议,复旦所承诺的是高明心仪的经管实验班。回家之后,文弱的高明给冯玮发了一条短信:请保密。

  谁知悲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最终高家未能顶住压力,改报了北大。

  冯玮立即给高明的父亲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那一端,高父大哭道:“我受不了了,我已经崩溃了。我家房子漏雨的时候,他们在哪里?现在我女儿考了好成绩,他们全都出来了!”

  7月6日,照冯玮的转述,高明的父亲在电话里称,自从孩子考出高分,家里就从未“消停”,由各路人马组成的说客纷至沓来,其中有区领导、教委领导、学校领导、高父所在单位领导、“能说上话”的亲戚、朋友和同学……

  也有竭力自救最终暗渡陈仓的例子,今年中部某省一位签署了复旦大学预录取协议的理科考生,按照学校的意愿填报了北大医学部,数日之内,他的志愿填报系统上都写着北大医学部,然而临近关网前两小时,他突然改填了复旦大学某专业,成功实现了“胜利大逃亡”。

  政绩冲动

  “高校的唯一目标就是拿到学生,有时就会做出丧失教师尊严、原则和良心的举动。”

  面对北清霸权的指责,一名北大湖北招生组工作人员进行了辩护:“对比港台,台北大学和香港大学完全可称为一枝独大,而大陆至少两所超级名校的存在,相互之间能够相互制衡”。

  但他也对目前渲染过度的“北清神话”十分反感。今年,这名北大湖北招生组教师因为招生工作到湖北中部某地级市,两所高中已经挂出醒目的红色条幅,一条写着“今年本校上北清线二十人”,另一所则直接写上“本校已被北大清华录取三十人”。

  彼时高考分数刚在几小时前发布,“北大和清华的人都尚未确定自己的提档线”,在询问后两所高中的解释是,“我们是根据去年的分数线来定的”。

  甚至一份当地报纸会赫然写着某校今年谁以多少分考入北大,然而“这个分数离北大还有距离”。返京之后,北大湖北招生组一教师不断接到多位学生的质问,“为什么他比我低也能进北大”。

  入读北大清华,不论对当地政府还是老师都是一项了不起的成绩,对学生通常也有经济上的奖励。

  湖南石门县安监局出台了三条激励“创学”措施,凡干部职工子女考取北大、清华的奖励10000元。湖南师大附中海口中学曾为分别考上北清的两位学生各颁发10万元奖金。在重庆某县的行情是,考进一个北大清华,奖励老师8万元。

  一所高中体现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每年考进北大清华的人数,各地区的重点高中也是借此打出名气,招徕自费借读生。

  因此但凡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都能拿到五万到十几万不等的奖金,不仅如此,该考生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也能拿到几万的奖金,奖金的额度每年都在递增。学生一旦踏上了北大清华线,即使是北大清华的冷门专业,也会受到来自于学校和老师异常强大的压力。

  至于这个奖金从何而来,以重庆为例,有重庆市级奖励,还有所在的区县级奖励,再有高中给的奖励,至于学校的奖金从何而来,自然就来自于这些自费借读生,构成了一个循环。

  原中科大校长朱清时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某省让学生填两份志愿表,一份志愿表上完全填北大清华,这份志愿表就悄悄地先送给两所学校,如果录取了,第二份志愿表就不投了。没有录取上,就把第一份志愿表撕了,把第二份志愿表做正式的投给其他学校。

  在清华招生办主任于涵看来,乱抢生源是系统问题。“求爷爷告奶奶式的招生办法并不是大学教授们想做的。”他曾经在招生一线工作做了五年,去年刚刚成为招生办主任,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和北大定下了君子协定:今年不再对外公布招收的状元数。

  从十年前,高考志愿填报开始改为“知分填报”,于涵认为这对考生有利,而对学校看似有利,而实则使之变成了明码标价的交易行为。分数就是价格,分数形成了绝对的权力,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本。“在知分填报的体系下,高校和学生都进入一个局,都在玩抢生源游戏,学生成了卖家,高校成为买家,各家拼得厉害。高校的唯一目标就是拿到学生,有时就会做出丧失教师尊严、原则和良心的举动。”

  “我们的教育制度就是等级制度,有一本二本三本,高校自己有正部级副部级,还有985、211、普通本科。”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这种等级化深入中国所有办学体系之中。”

  “现在甚至连高中也在互掐,这个局面很危险,完全突破了底线,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再这么下去,我们会有很大的危机。中国所有的大学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人才可能会全部流走。”熊丙奇说。

  可以预期的是,诸如以上的招生谍战,并不会因一场骂战而终结。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截至7月6日,香港大学已经确定录取17名各省状元,这个数字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对此,于涵忧心忡忡,在他看来,现有制度下内地高校无法与香港的大学竞争,“束缚太多了,要按计划按分数录取,没有真正的自主招生权。港校有很多选择,他们可以面试,可以拒状元,我们能吗?”

  目前除北京市三名并列的文科状元已经属意港大之外,另一名北京市理科状元也有可能最终选择港大。而卷入此次骂战的两所名校所在城市——上海的两名文理科状元,同样没有再选择北京,而是把未来寄托在了大陆之外的香港。

  1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