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1日 01:1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谢潞锦
经过近几年的沉浮,机构投资者操盘人员变动所产生的喧嚣,正被行业困境以及产品同质化倾向加强而掩盖。在产品设计以及公司投研上,阳光私募行业出现“公募化”的趋势,而来自公募机构的那些行业精英们发现,整个资产管理行业,获得长期超额收益的难度非常大,在一个相对长期的时间跨度里,投研人员能够获得市场平均收益已属不易。
“现在资产管理行业最缺的并不是操盘人员,而是能够担当整个公司运营管理重任的高管人员。”华东地区一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道,从基金行业高管团队的构成看,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传统的老券商、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2.监管机构;3.直接从公司内部投研人员中选拔。相对而言,来自传统大型券商和监管机构的基金高管,是目前基金业“大腕”最集中的。由于有着丰富的市场经验以及对政策的把握能力,这些人在行业竞争的“长跑”中最终胜出。
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意识到,如果把一家机构带入一个良性轨道,往往需要有一个主持大局的“灵魂人物”,即对公司运营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不是仅仅侧重于投研。事实上,在资产管理行业这样的行业中,有着完整的公司运营管理经历的人才并不多。而且,当进入新的事业平台后,不少在公募机构的投研领域做的“大牌”忽然发现,没有了销售团队、后台支撑,“单枪匹马”的状态令他们备感“孤独”。
“现实并不提供这样的土壤。”上海地区某合资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出现上述的“窘迫”,与目前资产管理行业的特点有关。“在基金行业中,股东意志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高管人选。”他说,在这种前提下,优秀的投研人才难以胜任那些统揽全局的岗位。在现实环境中,由于压力巨大,基金公司的“一把手”是十分重视投研和销售这两个对公司命运息息相关的领域的。因此,每当基金公司出现大的人事变局之后,在运营人才方面经常会显得“捉襟见肘”。
在企业文化构建方面,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通常会留下明显的痕迹。“越是大牌的机构,其内部企业文化越是明显。”上海某著名阳光私募机构人员这样描述。因此,当一名优秀的公募机构高管转投私募行业之后,通常甚至将带动原先的整个班底的“搬迁”。这透露出整个行业的无奈,在现有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培养一名高级公司运营人员,既需要时间,也需要完善的用人机制。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部分业内人士已经开始思考。“也许,未来一些没有公司整体运营管理能力的投研专家,会把自己‘挂’在一个良好平台之下运作,通过这个平台完善的服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可。”某大型券商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样既满足了这些投研专家“自立门户”的心理需求,也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良好的专长。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