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1日 01:19 来源:国际金融报
有一个问题大家已达共识:持续通货膨胀会让民生的幸福感下行。有两个问题多方分歧颇大:一、什么导致了通货膨胀;二、通货膨胀的恶果将通过何种渠道宣泄。作为民生福祉的领路人,作为市场经济的监督者,政府面对此问题时总会“身先士卒”,用行政约谈的手法为通货膨胀的下行找出路。
食用油企业被约过,外资日化企业被约过,外资乳品企业也被约谈过。谈话的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你们家的东西别涨价。从民生的角度看,这是好想法。但是从市场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应急式行政命令,政府试图用微观控制的方式解决宏观政策问题。
这样的约谈是有效果的,企业们乖乖地在过去两个月“按兵不动”。但是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压力还是冲破了政府约谈的屏障,近期多行业终端消费品价格上涨。企业用市场行为“弹劾”了政府的约谈行为。
说到底,市场经济是一个消费者用货币投票的民主经济,企业和消费者是真正的博弈者。换句话说,没有一个消费者愿意为同一种商品多付一分钱,而企业也不会博傻,通过擅自提价考验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忠诚度”。因此,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扬,一定是货币供给出了问题。现在的物价上涨,根本原因还是4万亿刺激政策。当然,政府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今年持续大力度地收紧货币供给量,就是在为先前的过度开支踩刹车。但是在这一松一紧之间,财富的逆向分配又发生了。一旦贫富差距超越了民众的心理底限,市场就真急了。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