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1日 09: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当前,重庆正处在多重机遇汇集的黄金发展期。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讨论,要求重庆实现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完成四项任务,即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此后,《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效应加快释放,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三峡后续工作全面启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等为重庆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功能。日前举办的中国·重庆首届国际花雕艺术节上,展出总量近200万盆鲜花。
“十二五”时期重庆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努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率先发展
形成西部经济增长极
未来5年,重庆将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尽快建成带动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2010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790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91亿元,五年增长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70亿元,年均增长18.5%;工业销售值突破1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超过400亿元、增长2.8倍;人均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十二五”时期,重庆市将坚持“加快、率先”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2.5%以上,达到1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000美元增加到8000美元左右,并构建起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特别是要建成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搭建起建设增长极的坚实产业基础,工业销售值突破2.5万亿元。按照“2+10”的产业发展思路,建成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集中打造10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上万亿元;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以“重庆创造”提升传统制造,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壮大提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和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国家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长江上游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中国铝加工之都和千万吨精品钢材基地。
完善服务功能
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既要发挥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更要体现对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
“十一五”时期,重庆加速形成内陆地区金融高地,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成为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形成3条国际级物流通道、5条国家级物流通道,年货运总量30%来自市外;会展、购物、美食之都加快建设。
“十二五”时期,重庆市将努力建成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形成资产规模超过600亿元的创新型金融机构积聚高地、年交易量4000亿元的要素市场体系、年结算量超过2500亿美元的金融结算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至17%,周边货物量比例达到40%。建设创新型城市、智能城市。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地,对长江上游乃至西部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累计投资超过5300亿元,全面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围绕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功能,深入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平安重庆”: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成为西部最宜居城市之一;铁路营运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新增近1000公里,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4500万人次、100万吨货邮量,建成西部最大铁路枢纽、内陆重要复合型枢纽机场、内陆最大内河港,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市民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2岁,卫生资源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三个差距”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是中国国情的典型缩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371,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地区的区域发展差距为2.2:1,以基尼系数衡量的贫富差距约0.42。“十二五”时期,重庆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缩小“贫富、城乡、区域”三个差距。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实施“两翼”地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把加快落后地区发展放在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圈翼”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缩小到2∶1左右。
“十一五”时期,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民生十条”,3000多字蕴含3000多亿元投资。五年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0%以上用于民生,民生投入翻了两番多,累计超过27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9100元和5277元,年均增长13.3%和13.4%。
“十二五”时期,重庆将坚持走民生导向的发展道路,继续保持财政支出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75%,达到31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12000元。新增城镇就业1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建成公租房4000万平方米,解决30%以上的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80%。
先行先试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十一五”期间,重庆抓住国家开放战略由沿海向内陆深化的契机,创新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功争取国家布局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以及4个国家级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增长2倍多,达到1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翻了三番多,达到63亿美元,引进内资达到2683亿元,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海内外投资者抢滩的热土。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内陆开放水平,把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推向新的高度。两江新区按照国家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国家新区,GDP达到3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在服务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有重大进展。全市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境外投资300亿美元,建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放高地。
建设统筹城乡试验区,综合改革重大突破。重庆是国家批准设立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4年多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把解决突出矛盾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先行先试、敢破善立,以制度创新增活力、聚财富。积极稳妥推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保障转户居民同等享有城镇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待遇,累计转户170万人以上。构建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实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调控举措。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创设农村土地交易所,相继组建农畜产品交易所、股份转让中心、药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和上市路演中心。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趋完善,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达到1.2万亿元、增长2倍多。民营经济支持体系不断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提高到62%。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关键症结,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改革破解难题,依靠创新增添优势。在户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逐步建立起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适应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到2015年力争非农户籍人口比重达到50%,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到10个百分点左右。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稳定在2万亿元左右。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