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谁将央企逼入魔界

2011年07月11日 23:44 来源:中国企业报

  江丞华 本报记者 孔迪/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所发出的感慨,在今日之中国经济圈内刮起的舆论“妖”风,卷走的不再是茅屋顶,而是共和国长子的“形象屋顶”。

   有业内专家表示: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快速成长,在让外国人艳羡、让跨国公司钦佩和紧张之时,却在本土迎来如此众多的质疑之声。

   一如2010年,中石油登顶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排行榜的榜首,但国内大多媒体及专家的反应,意料之中的无人叫好,反倒是一片讥讽之声。

   国企一直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社会主义脊梁”、“工人阶级大本营”;而如今,人们对国企的观感已大不如从前,关于国企的负面新闻和负面看法越来越多。

  置身于放大镜下的央企

   若是将一颗熠熠生辉的钻石置于放大镜下,再晶莹剔透的钻石也会显现出平常不易察觉的瑕疵;置身于放大镜下的121家央企,公众似乎只看到了一连串的诟病:奢侈、腐败、透明度不够、不承担社会责任等……

   放大镜下的央企在公众的心目中形象分大打折扣。

   虽然,央企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事实上,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所必须经历的,这些问题同样也存在于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中。

   但是,当前社会公众和一些媒体对央企、对垄断、对“国进民退”、 央企地王等问题的认知,与央企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的“误会”。

   值得关注的是,央企和公众之间为何会被舆论隔开,一方面是因为央企对社会公众的沟通做得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我们是否可以更多地考虑,为什么央企的形象“被妖魔化”了。

   据了解,近几年来,从《央企为什么这样“红”》到《国企十宗罪》,再到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国企十四宗罪》,央企的妖魔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仅是央企自身相关的问题,甚至那些央企决定不了的股市大跌、房价飙升的“黑锅”也背在央企身上。

   面对最近“妖魔化央企”的声音频出,公众“妖魔化”央企的骂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专家提醒公众,应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智地批评、督促央企,而不是简单地、负气地妖魔化了之。

   “国有企业要有新的发展,每年都需要新的投入,如果财政不拨款就应该用企业的利润留成。很多人现在认为国企截留利润用来给高管和员工发工资了,其实企业利润和企业工资是不搭界的,是两条线,关于国企高管的工资,国资委是有严格规定的。最基本的原理都没有搞明白就在那里嚷嚷,很让人费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对媒体表示,“有学者说国家给国有银行注资那么多,国有银行利润竟然一分钱不上缴,这不是事实,我们工行每年现金利润上缴50%,所以说许多地方都被外界所误解了。”

   从杨凯生的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央企现在的尴尬处境:央企若亏损,公众会嘲笑你管理僵化落后;央企如盈利,公众则会批评你行业垄断。

   本是“同根生”的全民企业,眼下却成了社会公敌,央企被公众误解误读,招致骂声一片,何以如此?发人深思。

   专家提醒公众需要理智评判央企,批评不是因为他们是央企,而是因为他们中一些企业存在垄断,忽略了国民利益;批评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市场化的行为,而是因为他们的垄断化行为。

   据了解,一个社会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容易滋生功力、焦躁和不满等情绪,背后反映出更深层次的原因,折射出人们对各阶层间利益失衡加剧和认知断层夸大的隐忧。

   然而,在经过巨大的付出和牺牲之后,国企的体制不断完善、产业规模发展迅猛,在国内甚至国际产业领域位居前列,大多已快速成长为行业的排头兵。可仍有人据此认为这是“国进民退”的表现,这些言论难免“另有深意”。

   央企被妖魔化的原因何在?

  谁在“妖魔化央企”

   透过“舆论放大镜”我们看到了一个瑕疵被放大、形象被妖魔化的央企,“瑕疵央企”的制造者究竟是谁?

   有媒体人士指出,国企、央企负面舆论的幕后推手,不排除一些国际研究机构和背后的跨国公司。

   那么,央企被妖魔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真相?

   毋庸置疑的是,社会公众在声讨央企的队伍中,占据了重要的“战略位置”。

   公众大多认为,几乎没有从央企红利中直接受益,质疑央企留存的巨额利润是否转化为高额工资、奖金和福利?对国有经济性质、央企红利惠及民众的机制不了解成为公众迷惑和质疑的来源。

   面对公众的质疑,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这个账实际很清楚,央企留存的红利通过投资形成了新的净资产。在“十一五” 期间,中央企业的净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5.6%,基本是五年翻了一倍,这个净资产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利润转化,因为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的、属于人民的,它的利润内部人根本不可能分掉拿走。

   据邵宁介绍,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2010年利润总额是1.1315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是5621亿元。

   据相关数据测算, 2009年,我们同口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是315亿元,2010年,国有资本收益测算值是60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差不多将近一倍,因为上缴的比率提高了。

   “随着我国国企、央企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世界企业实力格局,此消彼长,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及国际市场上遭遇到中国央企强而有力的竞争,阻碍了国退洋进”。知名传媒人士邱宝林指出,“外企的发展历史长、深谙竞争之道,使用媒体公关等手法游刃有余,同时,央企、国企的舆论工作正在转型,反映普遍滞后,危机公关以及舆论引导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发生在央企、国企身上的负面消息被渲染放大,企业形象被妖魔化。”

   此外,社会上对国企、央企的一些负面看法,除了由误解偏见、海外推手导致之外,历史背景及现实环境也不容忽视。

   例如央企、国企因为历史形成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与民营、外资企业后来者居上之间形成利益冲突。

   事实上,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民企、央企地位悬殊巨大,实力差别严重,各有各的特殊性,其实,互利共赢,先行者早已起步而已。

   记者了解到,国企天津泰达集团购入民企万通地产27.8%的股权,几年下来,两家企业都觉得效果颇佳;蒙牛乳业通过向央企中粮和厚朴公司发行新股及出售老股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

   当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声音也一直推波助澜,一会“国进民退”,一会“国退民进”,进进退退之间,似乎非此即彼。

   除此之外,央企强大的控制力和市场占有率与时下从国外进口来的“新自由主义思潮”间也存在极大的矛盾,另外公众对当前社会分配不公、物价上涨等现状不满,因此迁怒于央企的高利润、高收入等状况,亦推动这种情绪发酵。

  国企民企目标利益一致性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蓄意忽悠”在前,央企被“妖魔化”在后,双重打击之下,反对社会主义、瓦解公有制成了一些学者的强烈主张。

   1992年,深受美国自由主义熏陶的盖达尔对俄罗斯进行了“休克疗法”,然而,我们只看到了俄罗斯经济的“休克”,并未看到“疗法”。

   回顾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私有化运动,我们会发现俄罗斯人民利益损失最大,俄罗斯综合国力严重下滑,获利最大的群体正是极力鼓吹私有化的俄罗斯“精英集团”及美国西方在俄罗斯的代理人。

   截止到2000年,俄罗斯许多大型国企已被私有化,巨额国家财产被少数寡头瓜分,人民大量失业、极度贫困,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普京当政后。

   他人美食,尔之毒药,更何况新自由主义开的是“处方药”,吃错药会伤了自己民族产业的元气,后果可能很严重。

   数据显示,阿根廷在西方支持下搞经济私有化改革,结果国民经济严重衰退,贫困率由私有化前的7.7%增至30%,失业率超过20%。

   截至目前,实行私有化的国家和地区接近200个,但其中真正发达的只占极少数的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央企的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营指标翻了一倍,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也增加至30家。

   遗憾的是,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仍然没有打消“分国资”学者的念头,他们“视而不见”,依然高调大唱“私有化”,在坚持分国资的声音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汹涌激荡的“舆论”暗流,这股暗流到底想要把国企、央企推向何方?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左大培认为,“中国的私有化势力进一步制造出消灭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全面私有化的舆论,为了给他们的主张提供依据,他们提出了著名的所谓‘冰棍论’、‘烂苹果论’,以此为根据,他们编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论调,以鼓吹彻底消灭国有企业,尽快实现全面私有化。”

   事实上,面对全球化竞争,中国需要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维护中国利益的强大企业,企业强,才能国家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民间资本力量尽管发展很快,但仍显羸弱,现阶段还难以依靠民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与国际一流企业的竞争。

   美国原总统柯立芝曾说过:美国的事业就是企业。

   不难理解企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因而,认清国企和民企在目标和利益方面的一致性,摈弃“国与民争利”的思想,中国的企业群体才会形成协同效益、规模效益,整体的经济优势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出来。

   随着世界正在快速走向全球化,中国经济能否崛起,取决于世界级一流企业的数量,不论央企、民企,只有“国民共进”,中国才能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中国企业报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