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2日 01: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王静书
“微博(http://weibo.com)有个小功能,可以看到‘我的微博关键词’。”利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斌笑称:“我的关键词竟然是‘垃圾’!”杨斌拿起IPAD兴奋地向周围人演示利乐新推出的APP小游戏“胖兔子分垃圾”。最近,她一有空,就在玩这款教垃圾分类的小游戏。
但这次利乐的举措不止小游戏那么简单。
2011年5月31日,由中国包装联合会、利乐公司和多家乳品饮料企业联合发起的包装物再生利用联盟在北京成立。至此,利乐正式将自己的客户带入包装回收再利用的价值链。
利乐自我践行之后,终于开始拉动了行业的集体行为。然而,生产企业如何和后期产业对接?渠道是否已经建立完善?
“垃圾回收”命题下的企业实践
利乐从1998年起在中国区开始了回收之路。初始,他们并没有预期到这会是一项如此庞杂的工作。用杨斌的话说,在这条回收道路上,利乐“其实走了很多弯路”,甚至遭遇过被骗的经历。
无菌纸包装的回收,是利乐在欧洲早已率先开始的一项工作。欧洲生活垃圾的日益增多,让这个瑞典企业早早开始思考回收利用。
“无菌纸包装是由三种不同的材料构成的,75%的纸浆,25%的塑料和5%的铝。”杨斌告诉记者:“纸浆提取之后可以成为优质的长纤维原生浆,再进一步分解出铝粉和塑料粒子。可谓是100%的资源回收再生利用。”
而要将欧洲做得轻车熟路的经验搬到中国似乎并不可行。离开了欧洲完善的回收体系,利乐开始思索,在中国要怎么做?
“最早我们的理念就是建价值链,首先要再生利用后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身处最终端的再生企业能够生产出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了,这个链条就会运转起来。”杨斌认为:“否则前面做得再好,后面没有经济效益也不行。”
于是,利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寻找合作伙伴。谁愿意做回收再利用的生意?仅仅是解决这个问题,利乐花了将近7年。
起初,他们为有意愿的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同时将自己生产的边角废料“半卖半送”地给予这些企业。利乐的环保工程师崔忠伟向记者证实:那时的价值是完全不对等的。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合作伙伴逐渐退出,因为单单利乐一家公司的原材料,显然不足以撑起市场。
这也成为了利乐拉自己的客户“入伙”的原因之一。
此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乐也对回收端进行了梳理,甚至对拾荒者进行培训,以提高其产品的回收量。同时,利乐还在上海和北京等地建立垃圾分拣站。
经过1998年至2005年的寻找期,他们目前已经与三家比较大型的再生回收企业开始了合作。“所谓大型的意思是指,这几家企业可以帮助无菌牛奶饮料纸盒的回收再生形成一个封闭循环,也就是说从资源回归到资源。”杨斌解释道。
自1998年到现在,利乐在可再生回收方面的投资已经超过1.5亿人民币,主要涉及机器设备、技术改造、环保配套等方面。而这还不包括宣传教育方面的投资。
当然,这1.5亿的投资为很多企业提供了启动的技术和设备资本。“现在从这些企业把环保做下去、并且做大的意图上,我能够明显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意,”杨斌说:“有些企业本来规模很小,现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有一种进入主流的感觉。”
“有一个厂长就曾经跟我说过,最早他还是将信将疑地接受了我们的合作提议,但现在看起来这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确的决定。”杨斌称。
同时,通过技术的不断升级,市场的渐热已经成为趋势。2009年9月,由国内自主研发的铝塑分离技术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将其再生利用价值大幅提高了30%。通过铝塑分离技术,原先市场最高售价仅为1200元/吨的铝塑渣,经过分离塑料颗粒可卖到4000元/吨,铝粉的价格则高达8500元/吨。
据介绍,无菌纸包装的再生终端产品(纸浆、铝粉和塑料)全部可以成为其他产品的原材料,因此市场空间可谓是“无限的”。
回收要“两条腿”走路
“从1998年到2005年利乐回收量的增长几乎为零,”杨斌告诉记者:“当时尤其是大型纸厂认为,做回收再生利用,又需要有额外的投入,虽然利乐会给予支持,但没必要非得做这件事情。”
利乐“垃圾回收”兵团作战 市场效益待考
除了其他企业的不理解,利乐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回收端的体系断裂。
利乐在这些年的摸索中发现,其实包装回收需要有两条腿走路。首先一定要建立包装再生利用的技术,提升相关产能。其次,就是要在回收端做工作。
在北京市场,他们发现基本上垃圾回收是自发的,主要依靠拾荒者和清洁工把垃圾里有价值的东西拣出来进行回收。
“从这一头来讲,本身拣的效率是相当高的,因为这是他们的收入来源,所以会分得很清楚,”杨斌说,“但有两个问题,这些人很松散,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纸包装可以回收,也可以卖钱。另外一方面很多小区他们进不去。”
而虽然国家现有的回收体系效率有待提高,但他们有一个优势,即可以进入到大部分的小区。
“2007年我们搞了一个拾荒者培训。同时,在北京与商委体系下一家叫联合开源的企业合作,他们能够进入到大量社区,用他们的资源配合拾荒者的资源来进行对接。”杨斌希望能将两个体系的优点结合起来。
事实证明 ,这回利乐终于找对了思路。
2005年,利乐全年包装回收量只有1600吨,而2010年底则达到了7万吨。“去年的回收量相当于2004年的50倍。” 利乐公司企业传播经理杨蕾告诉记者。
杨斌说,现在整个中国纸包装回收量相当于利乐销售量的20%,但20%也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了。“每个市场不一样。欧洲的德国可以接近80%,而有一些国家相对来讲比较弱,特别是在发展中的国家。如果市场没有一个普遍分类体系,回收工作就比较差。”她表示。
在采访中,杨斌一直强调,靠企业单一的力量做垃圾分类回收,力量太渺小了。
她认为,在推广垃圾分类的同时,政府首先应该建设后期配套设施,比如分类以后,转运与后端处理是否能够跟得上?厨余垃圾是否要有专门的堆肥处理?如果堆肥处理,是使用可降解垃圾袋还是集中倾倒?
此外,可再生利用垃圾有没有进行下一步的分拣?如果分拣不细致,则无法对接到后面的再生中心。
再者,政府应该提供一个经济杠杆促使老百姓分类。因为大部分可再生利用垃圾是不可以卖钱的。对于这些不可卖钱的可回收垃圾,怎么样促使老百姓把它分出来?
孵化一个回收的市场
2011年4月11日,利乐于瑞士洛桑发布了其未来十年的环保蓝图。
他们希望将2020年的碳排放量控制在2010年水平。而未来十年,利乐业务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5%,要达到上述减排目标则需要相对减少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同时,利乐承诺,2020年的消费后纸包装全球回收率较2010年翻一番。在公司年复合增长5%的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仅2020年就将有 1000亿个废弃纸包装得以回收利用。
当然,除了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杨斌也对市场有一定期待:“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会越来越强,会逐步倾向于选择更环保的包装和更环保的产品,也能给客户提供更加环保的口碑。同时,我们也希望最终消费者能够认识到纸包装的环保优势。”
而利乐这番近似“慈善”的举动似乎也在为市场进行铺垫。杨斌告诉记者:“利乐一直看的是长远的目标。”
利乐对市场的“长远”判断似乎早有过先例。事实上,利乐早在1979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在中国乳业还远没有发达起来的1990年代开始布局。
利乐曾在1990年代推出了其“百条生产线进中国”的战略,将这些生产线“借”给全国各地的小型乳品企业,但前提条件是,“所有生产的乳品必须使用利乐生产的包装材料”。
直至中国乳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诞生了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等多个年销售额超百亿的产业巨头公司。显然,利乐也是收益颇丰。
而现在的无菌纸包装回收市场,作为生产厂家,回收似乎确实不赚钱。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副总裁沈伟平也向记者表示:“现在主要是为了培养消费者的理念,具体经济效益现在几乎没有。但垃圾处理成本以后会越来越高,这个市场以后发展肯定会很好。”
杨斌称,利乐的老对手SIG康美包“并没有开始做回收。”而本土的泉林纸业等才刚刚开始进入市场,回收是一件更为遥远的事。
事实上,从利乐的决策层来说,目前的全部投入是在争取一个未来的先发优势。即从全球包装行业长远发展的趋势来看,环保是一个全社会早晚会提出的要求,而环保性包括是否采用可再生资源、是否低碳、是否可以再生利用等等。
“利乐包装在前两个因素上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对消费者来说,是否可再生利用是最直观的环保表现。”杨称。
利乐依据对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判断:到一定时期,随着全社会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完善,社会对包装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必然会提出各种量化要求,届时不能达到消费者环保预期的企业就会被淘汰出局,或者需要紧急进行投入,那时成本将会是巨大的。所以,利乐今天的投入是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争取主动,加强软竞争力。
至于,更环保的市场将为利乐带来怎样更为具体的经济效益,则要看“长远”的利乐准备何时解题。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