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团购业火爆催生“李鬼” 钓鱼网站低价噱头搅局市场

2011年07月13日 01:15 来源:通信信息报

  ■本报记者 于伟

   自去年开始,“团购”成为网民消费热点。一夜之间,国内互联网诞生了大大小小的团购网站达数千家,参与团购这种新型购物方式的消费者人数也与日俱增。无论是对于商家而言,还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团购都在众星捧月的状态下继续膨胀。

   然市场火爆也引起不法分子的关注,近期“李鬼”潜伏成为团购行业的新隐患,受利益驱动而搅乱正常团购市场。如何避免消费者利益受损,成为团购业良性发展的一道难题。

  投诉直线上升,拷问网络团购

   近来,团购成不少消费者的“新宠儿”。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团购网站数量已突破5000家,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而且,团购网站还正在不断地注入资本的活力。有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团购市场的规模约为37亿元左右,而2011年有望超过180亿元。

   同时,消费投诉量不断上升。据调查,团购投诉成为重灾区:2月,全国团购新增消费投诉为307件,3月为717件,5月则飙升至1025件。从2010年12月16日到2011年6月23日,中国商务信用平台(BCP)信用投诉中心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3000多起,其中针对团购网站的投诉占到了很大比例,团购类网站日均投诉量为7.5起。

   团购正成为消费投诉大户。深圳市消委会6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收到关于网络团购的消费投诉有64宗,而去年全年收到的此类投诉和咨询只有16宗;辽宁省工商局12315近日发布的今年上半年维权申诉情况显示,网络团购成为消费领域新出现的维权申诉热点;广东省各级消委会2011年第二季度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7557件,比去年同期下降16.36%。其中,服务业投诉占到投诉总量的42.77%,快递行业、团购成为投诉热点。

   团购已成为投诉大户,尤其是频频出现的负面新闻,让这股“团购风”刮得有些凉飕飕。

  “李鬼”潜伏,消费者“很受伤”

   团购行业一派热闹景象的背后,也吸引不法分子“垂涎”,团购中总会出现一些让消费者措手不及的诈骗花招,不少钓鱼网站在搜索引擎上大下功夫,以“李鬼”身份混迹团购市场。近日,不少网络用户反映,用搜索工具搜索目标团购网站,很少能直接在排名靠前的搜索结果中看到真正的网站,不少钓鱼网站鱼龙混杂,导致团购网站的安全性出现隐患。

   据瑞星云安全中心日前发布的病毒预警显示:六七月份以来,在多个搜索引擎上都出现了仿冒美团、拉手等著名团购网站的“李鬼网站”。业内人士透露,根据其在搜索引擎上出现的位置及频率,说明类似“骗子网站”至少在以竞价排名为特色的知名搜索引擎上投入了数万元。这是继此前国家相关部门清理网络假广告风头过后,“李鬼网站”经改头换面后的又一波卷土重来。同时,这些“李鬼网站”还利用“低价”的噱头引君入瓮,并形成利益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让消费者在低价的诱惑下频频上当。

   在省时省钱的诱惑下,再加上诈骗分子的“超低价”骗术,消费者很难看到背后的消费圈套。一旦没有甄别真假,消费者极有可能上当受骗、钱物两空。“李鬼”害人不浅,消费者成为“唐僧肉”,在以网络团购为名实施诈骗犯罪,给网购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必定让一些消费者“很受伤”,严重影响到人们对网络团购的信心,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防“团购”糖衣,加大打假力度

   源源不断的网络诈骗花招,似乎让消费者有些招架不住。如何避免消费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被诈骗对象,成近期困扰业界的一道难题。团购模式创业门槛低,并且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吸引了大批的淘金者。虽然这在一定能够程度上促使了团购市场规模成倍的扩张,但与之同时袭来的还有各种诈骗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显而易见,在整个团购市场发展的过程中, 相应的保障机制并没有随之完善,造成了团购市场的信用危机,也为“李鬼”的乘虚而入开启了大门。因此,要杜绝消费者成为“砧板上的鱼”,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积极加大打假力度,职能部门不能失声,要加强监管,让消费者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护。对于团购网站来说,维护自身信用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打假行动,并提升服务能力,给消费者一个放心选择的环境。

   同时,消费者也要多长几个心眼,特别是遇到高性价比的团购最好理性选择,不妨咨询网站客服或产品厂商,确认是否确有相关团购活动,以防止罗生门事件发生。此外,专家提醒网民,最好直接输入网址,不要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登陆时尽量开启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一般都有智能反钓鱼技术,可辨别此类钓鱼网站。

   天气炎热给网络团购一个发展良机,但诸多关于团购负面新闻或多或少都对消费者产生恐慌。然不能因为出现“蛀虫”而否定整个团购。相信只要凭各方努力,团购市场终会走上良性轨道。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