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安徽省财政支持防汛抗旱纪实

2011年07月13日 21:42 来源:中国财经报

  大灾之年走出增产路

  ——

  □ 本报记者 丁莉娅 通讯员 韩晓峰

  “夏粮连续8年增产,小麦总产244亿斤以上,比上年增产1.4%。”当记者拿到安徽省小麦总产初步统计数字后,不禁有些疑问,面对省内出现的南涝北旱、旱涝交织的复杂局面,安徽是如何在大灾之年走出增产之路的?

  在探寻夏粮产量八连增背后的故事时,记者发现,该省大灾之年走出增产路,处处都有财政人的身影。资金的保障、政策的扶持以及科技投入带来的高效益,财政的支持形成了一种合力,助推安徽在大灾之年实现增产丰收。

  资金保障覆盖灾前灾后

  去年10月以来,安徽省淮北小麦主产区遭受四季连旱,淮河以南地区夏旱受旱面积最多时达152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近1/4。今年入汛后,安徽又先后四次遭受强降雨袭击,致使长江以南地区旱涝急转,全省出现南涝北旱、旱涝交织的复杂局面。截至6月19日,强降雨致使黄山、宣城、池州、安庆4市27县(市、区)累计受灾人口210万人,受灾农作物133.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3.41亿元。

  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孔少林介绍说,“为确保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去年,省财政提前向皖北地区预拨3亿元农资综合补贴用于抗旱保苗,年初,又将56.63亿元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一次性全部拨付至各县区,这比往年提前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同时,为确保粮食补贴政策和资金落实到位,省财政加大考核力度,启动了粮食补贴资金兑付进度旬报制度,有力地支持各地特别是皖北地区做好抗旱救灾保春耕工作。

  抗灾救灾离不开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共下拨安徽省农业生产救灾、抗旱防汛等资金7.13亿元。在及时下拨中央补助资金的同时,全省各级财政也千方百计增加防汛抗旱资金投入,省财政累计安排防汛抗旱资金2.12亿元。近日,中央再次紧急下拨安徽省5500万元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用于暴雨洪涝灾区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过渡性生活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和向因灾遇难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截至7月4日,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安排全省防汛抗旱资金及救灾生活补助10.1亿元,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全面覆盖灾前灾后。

  政策扶持解除后顾之忧

  赵玉庭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褚集乡洄东村村民。他家位于北淝河沿岸,去年下半年淝河流域突降暴雨,上游泄洪导致16万亩农作物受灾,部分地块绝收。老赵家的11亩玉米和大豆都在泄洪区内,洪水过后不但地里作物没了指望,种子、农药、化肥等大笔投入也打了水漂。正当村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市县财政局和保险公司的同志上门查勘核灾,共计拨付680万元理赔资金,帮助受灾农民开展生产自救。年初,老赵领到了1000多元理赔金后,就开始琢磨这一年的农业生产了。

  老赵所说的理赔金,就是按照相关保险政策,政府为其种植农作物提供八成保费补贴,由保险公司办理的灾损赔付款。在安徽省蚌埠市,去年有50万次受灾农户共计领到6500余万元理赔款。

  据了解,今年受灾以来,安徽省各级财政部门主动协助保险经办机构,加强与当地农业、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理赔绿色通道,及时准确理赔到户,帮助受灾农户尽快恢复生产。同时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目前,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全省所有的市、县(区),试点品种也基本覆盖了全省主要粮油作物。截至5月底,全省累计承保农作物2.15亿亩、牲畜648.9万头,为5083万次农户提供632亿元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累计赔付17.5亿元,1414.8万次农户获理赔。

  农业保险将农业生产风险锁定在最小范围内,而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则避免了脱贫人口因灾返贫。据悉,“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7.4亿元,强化扶贫瞄准机制,实行扶贫重心下移,将工作着力点放在贫困村和贫困户,提高扶贫开发成效;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3亿元,扶持企业1300多家,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子。今年春旱期间,安徽省向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6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县拨付中央扶贫资金4.55亿元,全力支持受灾群众脱贫致富。

  此外,该省还注重发挥财政支农投入的导向作用,稳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不断扩展整合范围,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规模效应。一方面,推动省级跨部门涉农专项资金整合,集中财力解决十大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为平台,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新机制,2010年拉动项目县整合资金和社会资金超过20亿元;另一方面,推进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实行绩效考评和财政奖补制度,2010年21个资金整合县共整合财政支农资金28亿元,吸引社会投入35亿元。

  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连片开发、整合支农资金只是安徽财政改变“靠天吃饭、看天种田”局面的一个缩影。近日,省财政又出台了加强农业排涝电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办法,明确要求农业排涝电费由各级财政共同承担后,不得再向农民收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出台14项措施强化省级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管理,从八个方面加强农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应该说,今年该省“三农”政策支持力度、抗灾增产措施覆盖面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科技投入助力夏粮增产

  从“低洼地”到“千斤田”,种粮大户葛浩新只用了短短5年。6月初,位于阜阳颍西办事处郝庄村和代营村的承包田里,葛浩新家的2000多亩小麦金黄一片,机手们正在紧张收割。

  几年前这里还是沿河低洼地,亩产不过300多公斤。“改造土地提高肥力,选用半冬性品种,实施精量播种技术等,都是保产、增产的关键。”葛浩新说,灾年夏粮丰收,与安徽持续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让现代科技大步走进寻常农户,一大批先进农业科技的转化利用密切相关。

  近年来,安徽小麦生产以科技提升单产,带动粮食增产的脉络十分清晰。“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以突出支持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三大行动”为抓手,省财政共安排项目资金近10亿元,重点支持推广良种良法,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产增效”的新路子,有效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各类高产示范区片成为展示和推广高产技术的绝好平台,部分主产区展开整建制高产创建,推动大面积平衡增产。今年,安徽继续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计划投入财政资金近3亿元,以科技驱动粮食增产,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加强抗旱服务。

  在应对灾害过程中,省财政及时下达2011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指标,并扩大补贴范围,2011年全省购机补贴范围扩大到11大类33个小类95个品目,新增水井钻机、风力扬水机、抗旱机泵等排灌机械等。各类机械成为抢农时、防灾减灾的主力军,去年小麦秋种机播率达90%,春灌中先进喷灌设施越来越普及,夏收机收率则稳定在96%以上。这都意味着,安徽省夏粮生产走上了依靠科技持续增产之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