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4日 01:0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京沪高铁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10日山东境内一场雷暴雨,造成刚刚开通11天的京沪高铁北京、天津、青岛至上海虹桥方向的12趟列车严重晚点;12日京沪高铁宿州附近发生接触网故障,造成数趟列车晚点。一时间舆论哗然,有人撰文表示“高铁如此弱不禁风令人失望”,有人更是直接质疑“号称世界上最安全的高铁怎么了”。
上海铁路局一位人士近日在其博客中撰文表示,京沪高铁开通至今不过短短13天,犹如“新手上路”。看待“新手”出现的“毛病”,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理性对待。他随后以大量篇幅列举了日本新干线开通以后的诸多故障,并称有些中国媒体,一旦高铁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故障或者事故,立即就会提出质疑,立即就会大肆炒作以吸引眼球,“这是一种不自信、怀疑一切的心态在作祟,这样的炒作影响的是政府形象,损害的是国家利益”。
这篇文章《对京沪高铁应多点宽容少点质疑》随后为多家网站转载,成了当日网络上最“炙手可热”的文章之一。
我们理解高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要经历必要的磨合期,因此要理性宽容看待高铁出现的故障。
但高铁毕竟是一种关系到无数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交通工具,公众和媒体希望更清楚了解故障原因,也是人之常情。这与“全面否认京沪高铁先进性和安全性”是不同的范畴。至于“影响政府形象,损害国家利益”,更是令人忧虑这种“宣传思维”。在以人为本的现代中国,面子和形象难道比人的生命安全更重要?
一时好奇,忍不住对这位人士的名字“人肉”了一下,发现网络上其署名的文章颇有那么几篇,其中大抵都与高铁有关,试举几例:《争论高铁上座率有何意义》、《乘上时代的高铁,驶向幸福的明天》、《日本国土交通大臣为何侦察中国和谐号?》、《看清日媒污蔑沪杭高铁是日本新干线“山寨版”的真实用意》……
如果上述文章确为同一位的大作,那么该同志着实是“职业”高铁“吹鼓手”。
作为铁路部门的宣传骨干,为高铁鼓与呼的心情可以理解,并且这也可能是“职责所系”。但赞歌唱得再动听、文章写得再声色俱厉,都不如实实在在去把工作做好。
高铁要是出点事,那不是小事,所以媒体也好,公众也好,对高铁的质疑,难道不有利于监督有关方面把工作做好吗?但愿该文代表的只是某个人的个人意见,但愿铁路部门能够从这些年来的诸多惨痛事故中吸取教训,真正把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当成头等大事,并付诸行动中。(乔志峰,河南郑州)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