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单亲妈妈容易养出"贾宝玉" 父爱母爱须互补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2011年07月14日 08: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Cebaby导读

  ■ “母爱剥夺”是广义的,可以是完全或不完全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母亲不喜欢孩子也是一种母爱的剥夺。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就会“生病”。

  ■在西方,有一位心理学家海伦的剥夺实验很有名。海伦将恒河猴的小猴跟它们的母亲隔离开,结果小猴出现各种异常的行为和表现。海伦发现,小猴母爱剥夺开始的时间愈早,持续时间愈长,出现病理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

  ■最早关于人类母子分离的权威性研究室鲍尔德论文。他认为,婴儿与母亲长时间分离可以导致类似抑郁症的表现。事实上,父母与子女的离别反应,大体可分三个时期:抗议期、抑郁期、康复期。

  ■隔代教养往往留下持久的后遗症:孩子长大到一定的年龄便离不开祖辈回到父母身边,但父母与子女之间尤其是母亲与子女之间并有感情,这就给日后亲子之间的冲突埋下了根苗。

  ■一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从0-12岁之间的教育中缺乏男性(包括父亲和男教师),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畸形的,将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产生潜在的危险。男孩女孩性格趋同,会产生更多的“贾宝玉”。

  

单亲妈妈容易养出"贾宝玉"父爱母爱须互补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残缺爱的后果 剥夺母爱孩子会“生病”

  有一位16岁上职高一年级的女学生,因父母离婚从2岁起一直由祖父祖母抚养长大,她与奶奶相依为命,感情最深。几个月前,其83岁的奶奶因病不幸去世。当时这个女孩的情绪反应特别强烈:整日以泪洗面、肝肠欲断。她曾与好友说过她惟一的亲人不在人世,从此就没有说心里话的亲人了,自此她整日闷闷不乐。一周前因生活琐事与邻居产生矛盾,第二天就服药自杀了。

  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离婚在影响夫妇双方的同时还会危及子女的身心成长;另一方面也说明早期丧失母爱或说母爱剥夺的后果不是即可显现的,而是持久存在的。

  这里所说的母爱剥夺是广义的,可以是完全或不完全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母亲不喜欢孩子也是一种母爱的剥夺。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就会“生病”。

  猴子实验:母爱剥夺越早伤害越大

  

  在自然条件下,刚出世的小猴与母猴的关系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开始,小猴与母猴的密切接触行为完全是反射性的,这是为了获取营养和得到保护的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随意运动的发展,小猴与母猴的关系转入依恋期。此时出现非营养性的相互作用,比如跟随和模仿;接着是安全期,小猴的探索行为增多,小猴与环境中其他客体的接触频率上升;最后,随着与环境接触的增多,小猴逐渐进入分离期,伴有依赖行为的母子关系告终。

  在西方,有一位心理学家海伦的剥夺实验很有名。海伦将恒河猴的小猴跟它们的母亲隔离开,结果小猴出现各种异常的行为和表现。在依恋期,除了解除饥渴之外,母猴还为小猴提供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体验对小猴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剥夺了安全感的小猴没有亲密行为的流露,在受到危害性刺激时,这些小猴会有高度的恐惧和类似人类婴儿孤独症的行为表现。海伦发现,小猴母爱剥夺开始的时间愈早,持续时间愈长,出现病理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

  诚然,海伦在猴子身上所做的实验和观察,不能完全照搬人类,但可以启发我们理解人类的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发生。它提醒我们,孩子只有经常享受母爱,才会健康成长。

  母子分离反应三阶段:从抗议到康复

  

  最早关于人类母子分离的权威性研究室鲍尔德论文。他认为,婴儿与母亲长时间分离可以导致类似抑郁症的表现。事实上,父母与子女的离别反应,大体可分三个时期。

  一开始是抗议期,此时婴儿大哭不已,如果能说话就反复哭着要妈妈,表现其活动增多,不安而易激惹。

  如果持续数周左右,“抗议”逐渐停止,婴儿表现为沮丧,退缩,活动减少,无精打采,对环境变动不注意,不感兴趣也没有反应,满脸愁容,大声哭喊转为抽泣和呜咽,这是抑郁期。

  大多数婴儿经过几个星期后进入康复期,婴儿逐渐变得和原来一样对环境感兴趣和有反映。

  隔代教养”可能留下持久后遗症

  在我国还有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特殊情况,即隔代教养,因为很多母亲从事职业工作,无暇照顾子女,只好把孩子交给他们的祖辈或其他人教养。

  一部分祖辈对孩子是过分保护,另一部分则是习惯惩罚,还有一些人则采取严格限制孩子活动范围,以免出现危险而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发育和健康。

  另外,还有少数祖辈对孩子既无爱心也丝毫不感兴趣,只是出于回报子女的赡养而不得不尽些义务,他们也许对子女把自己做父母的责任推到老人身上十分不满,整天唠叨抱怨,甚至把不满发泄在孙辈身上。所有这些培养方式都不利于甚至有害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隔代教养还往往留下持久的后遗症:孩子长大到一定的年龄便离不开祖辈回到父母身边,但父母与子女之间尤其是母亲与子女之间并有感情,这就给日后亲子之间的冲突埋下了根苗。

  母爱过剩也是一种残缺不完整的爱

  母性爱的缺乏会导致孩子心理向不健康方向发展。同样,母性爱的过剩也是一种残缺的、不完整的爱。有一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从0-12岁之间的教育中缺乏男性(包括父亲和男教师),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畸形的,将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产生潜在的危险。

  社会是由男女两性构成的。国外的研究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以其生理性别的性格为主而兼有异性性格特点的,所谓具有双性特点,比如女孩子对人对事也应该像男孩子一样豁达一些。而这种双性特点完全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及所受教育的影响。

  单亲母亲教育男孩的三种隐患

  如果在孩子0-12岁阶段的教育完全由女性完成,会产生以下问题:

  首先,男孩女孩性格趋同,会产生更多的“贾宝玉”。

  其次,男女在智力上是有差异的。一般说,男性更灵活,长于抽象思维;女性更深刻细腻,长于形象思维。完全由母亲和女教师承担的教育无法全面发展男、女儿童的智力特长。

  第三,从生理发展的角度讲,男孩子需要父亲和男教师的帮助,女孩子需要母亲和女教师的帮助。

  总之,单一性别承担的教育,缺少了社会化的两性互不,使男子汉的性格塑造成为空白,也是女孩子的弱点失去改造的参照。也就是,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出现清一色的女教师或家庭中仅有母亲,则只会使男孩子们丧失阳刚之气,使女孩子钝化对男性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摘编自《小爸小妈教子枕边书

  

  培养孩子情商 3-5岁是父爱"介入"最好时期

  3-5岁是父爱“介入”的最好时期。父亲的功能是把“热恋”中的母子分开,以促进孩子的成长于独立能力的发展,没有父亲的参与,母子的感情联结难以自然松解,孩子因此也极易变的幼稚与依赖。到了很大还不愿与母亲分床睡觉的孩子,常常是不愿长大的孩子。【详细】

  爱心是最好的早期教育:1-6岁宝宝情绪发展规律

  一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的爱与肯定越多,则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则越强。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感受到来自其他亲近的人所给与的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爱”的营养缺乏,他就不能或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详细】

  一句玩笑伤害孩子一生 哪些话家长说不得?

  生气责骂时所说的气话,对小孩的承受能力而言,有时候会变成一辈子的伤痕,或永远残留在他心中,造成他日后对人生,甚至将来自己与子女之间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在骂难听的话之前,请父母三思。【详细】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