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怎么从中国模式发展到中国梦

2011年07月15日 01: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究竟有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这取决于对“模式”一词的定义,如果认为“中国模式”等于“中国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而对发展经验的一种总结,并不讳言错误与损失,并不排斥反思与改进,大概是不会引起太大疑惑的。但非要将“中国模式”抽离出来,刻意与“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对立,提出非此即彼的经验法则并上升为某一套条条框框,就很有些贻笑大方了。

  警示高增长模式背后的隐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亚洲问题专家黄亚生认为,后一种“中国模式”根本就不存在。在他看来,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内之所以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所取得巨大成就,最主要的是在一些时期、部分领域内遵守了市场经济规律,由此调整了体制机制。相对应的,造成近些年效率与公平相失衡的发展局面,正是因为政府深度干预经济、过度偏好外企、歧视和过于约束民企等有违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在新出版的《“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一书中,黄亚生对上述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进行了分析,警示人们说,“我们不能只看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两位数增增长,也要关注这些高增长背后的隐患。”

  黄亚生对似是而非的“中国模式”所提出的批评,在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所著的《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得以进一步深化,后者还对如何摆脱和修正“高增长背后的隐患”,提出了翔实的政策建议。

  周天勇在肯定中国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模式)及其发展成就前提下,提出要注意规避“中国陷阱”。所谓“中国陷阱”,即如果继续偏重重工业发展,偏重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拉动效益,从实际政策方面忽略服务业,很难保持较充分就业和社会和谐的局面,并从深层次上阻碍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

  在他看来,当前最紧迫的是放宽创业就业的政策,理顺开办和经营企业的审批监管机制,为中小企业减税并尽可能免除其行政规费,并打破金融垄断、大力发展面向微型和小企业的社区小型金融机构———在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一书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建议。也就是说,清除基于企业规模而形成的政策歧视,激活民间创业就业动力,由此来祛除中国模式的内在硬伤、保障中国经济长期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已经成为不同身份、不同观点立场学者的共识。

  激发社会创新活力还需给民企加把火

  黄亚生书中提出的又一个重大命题是,近年来由政策驱动的“政治城市化”,不仅扭曲了城市发展规律,而且更麻烦的是,通过户籍等制度门槛,使得巨量的公民群体(农民工)不能分享公共物品,由此破坏了内需这个根本性市场需求的正常回路,让刺激和扩大内需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周天勇同样认为,现行的城市化路径在不断制造和积累社会风险,需要有计划、分层次并最终打破户籍制度障碍,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为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顺利转移,必须致力于解决农民进城的居住成本障碍,譬如设定农民进城原有利益的保护和可选择退出机制,使之依旧保有承包耕地、林地、草场和宅基地等既有收益。

  此外,这两本书还分别强调了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延续升华构成挑战的重大命题。黄亚生批评指出,如今各地“对外开放,对内(民企、民资)不开放”的情况依旧严重,民企、民资在法律、金融和市场准入等方面遭遇的所有制限制依旧严重,这就压制了我国市场的竞争程度,也是当前创业创新缺乏活力的根本原因。而周天勇意识到应对和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性,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产权、建立资源和环境产品价格机制、开征环保税等解决方案。

  近年来,有关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议论很多,如前述,很多专著或宏论因为对“模式”的定义存在区别,又分别各自寻找并不全面的数 据 、 案 例 证 据 , 得 出 了 截 然 相反、南辕北辙的结论,让普通读者无所适从。《“中国模式”到底有多 独 特 ? 》 和 《 中 国 梦 与 中 国 道路》是这类图书中较为客观公正、著述质量较高、学界和读者反映较好的代表作,值得一读。归纳两位专家的观点,可以认为,中国模式(中 国 道 路)只 有 不 断 总 结 经 验 教训,才能趋于完善并保持对内外环境变革变化的适应力,而这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 , 进 而 使 “ 中 国 梦 ” 像 “ 美 国梦”那样,建构起足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