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5日 01:3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云也退
一个转型期的中国,在何伟笔下呈现出具体而微的一个个层次。他的广阔的观察视野、别致的角度、作为记者和作家的职业素养以及绝好的文笔,为“中国三部曲”博得了有关中国题材的最佳作品的名声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纽约客》第一位驻北京记者,以其“中国三部曲”知名。他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参加美中友好志愿队,在四川涪陵当了两年支教教师,以这段经历写成《江城》一书,然后以1999~2004年在中国的见闻、调查、思考写成了《甲骨文》,最后,又以“自驾之旅”为主线串成了第三部《寻路中国》。他的广阔的观察视野、别致的角度、作为记者和作家的职业素养以及绝好的文笔,为这三部曲博得了有关中国题材的最佳作品的名声,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寻路中国》已于今年年初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江城》也已翻译完成,预计年末面世。《寻路中国》分为三部,第一部“城墙”,第二部“农村”,第三部“工厂”,一个转型期的中国,在海斯勒笔下呈现出具体而微的一个个层次。21世纪的中国人,对财富的追求已经十分明朗,每个人都在头脑中勾画着自己理想中的好生活,但社会结构并没有给予每一阶层的人以平等的机遇和条件,于是,他们必须在中国特有的人际关系网络里浸泡着,寻找机会,解决现实的问题。他们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活着,在其之上是一个奉行缝缝补补的经济体制,被一个稳定的政治权威所掌控和收放着。
何伟的讽刺在《甲骨文》里显得最露骨,在《寻路中国》里也随处可见,他总能从一个不带情感的外部观察者的角度出发,刻画并暴露出一件事物、一种话语本身存在的荒诞性。不过,我们很难指责他是带着某种优越感在书写这一切,因为《寻路中国》里的大量情节,例如海斯勒帮三岔村民魏子淇送儿子去北京看病的那一场,所反映的城市官办医院的傲慢跋扈、效率低下、拘泥规则而缺少人性关怀,都符合我们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某种认知。我们会认可《寻路中国》,是因为何伟不只是在“唱好”和“唱衰”之间择一而从,他在这些零散的、常常是负面现象的背后梳理出了某些真实有效的行为逻辑,以此来解读这个国家的希望与危机。
分享到: |